空气污染、气候变化与心理健康:全球科学证据.pdf

关于ARCH(AiR-Climate-Health)
北京大学联合复旦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能源基金会等多家单位共同发起空气-气候-健康集成研究计划与交流平台ARCH(AiR-Climate-Health )。ARCH吸纳空气污染、气候变化和健康影响领域的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成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旨在以健康驱动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协同治理,并作为智库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尽快实现。

空气污染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全球人口因暴露于空气污染而导致的过早死亡与相关疾病风险已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同时,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挑战,不仅通过热浪、寒潮、干旱、强降水等极端天气事件直接影响人类健康,也通过影响食品安全、加剧光化学污染等间接路径对健康造成威胁。值得关注的是,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也是导致不良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诱因。
为了更全面地揭示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ARCH平台编制了这份专题报告,系统梳理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加剧人群心理疾病的科学证据。报告从多个维度展开研究,包括全球空气污染、气候变化与心理疾病负担的态势,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心理健康及其流行病学证据。通过分析,专题报告主要发现如下:
全球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形势依然严峻,且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球重大挑战
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仅3.5%的城市细颗粒物(PM₂5)浓度达到WHO空气质量指导值(5μg/m³)。为改善空气质量,中国自2013年起实施了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十条”)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过去十年间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当前的空气污染问题仍然不容忽视,2022-2023年间,颗粒物(PM)与臭氧(O₃)的年均浓度出现了小幅度反弹,后在2024年趋于平稳下降,未来仍需进一步降低PM₂5与O₃污染水平。此外,全球气候变化持续加剧,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高出约1.55℃,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中国同样受到影响,2024年地表年均气温达10.9℃,创1951年以来最高,且极端高温和降水事件增多。
与此同时,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据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结果,心理健康问题是导致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中国心理健康问题的DALYs位居全球
第二。心理障碍的全球疾病负担呈现显著的地
区不均衡特点。当前各国在政策应对、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值得关注的是,中低收入国家的PM₂5暴露水平普遍较高、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更大,而全球心理疾病负担也呈现地区不均衡,中低收入国家由于心理健康领域的支出不足,技术和资金短缺,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完整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最新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