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把蜂房作为方法,
走向更辽阔之地
周政华____腾讯研究院科技向善创新研究中心负责人
去年冬天,我去拜访一家咨询机构时,曾经问其中的一位分析师如何收集资讯的,他们说早年还会购买一些简报产品,后来当主流新闻资讯app都用上算法推荐之后,他们就开始尝试不断用主动搜索的方式,调教出了一套推荐信息流,让这款软件成为他们上游信息原材料供应地。
这当然是非常精英、专业的信息“薅羊毛”,好比米其林大厨在荒郊野外的一次露营中,用林中的松露、春笋,借助随身携带的卡式炉做出了一道大餐,给人惊喜,但绝对少见,难以复刻。
大部分人用资讯app,无非也就是了解下国家大事、娱乐八卦,积累谈资,打发时间。最近几年,短视频兴起,比起传统图文来,更直观,更不费脑细胞,于是人们停留在各种流行App上的时间就更多了。
我去往这家公司的路上,就看到了另外一种享受信息投喂的快乐:地铁邻座的一位大叔,也是对着同款软件,开着音量惊人的外放,对着手机笑得前仰后合。那一刻他一定是快乐的,当然也得感谢北京地铁良好的5G信号,为刺激多巴胺分泌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基础设施。
这就是2025年,千人千面的网络冲浪现实:同一款软件、不同的用法,经历不同的世界。使用算法的软件,并不是格林童话中满足一切的魔镜,它更像是一个反射你自身深层欲望的放大镜。
无论是90后分析师还是地铁大叔,他们的做法原本并无高下之分。同款软件,既可以用于“专业生产”,也能供“娱乐消遣”之用,这种差异是用户目标、能力、习惯、需求层次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根本上,还是人们使用的目的各不相同,就好比我拿铅笔写字只是方便写错字好擦掉,但同样拿着铅笔的米开朗基罗,随手几笔就能勾勒出价值连城的素描杰作。在人类的主观目标面前,一切自然之物和人造物都可能只是工具。
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来看,工具本身是中性的,其外部影响主要取决于使用人的意图和知识图谱。算法当然是当下所有互联网产品的底层技术,今天从电商、外卖到资讯、短视频产品都离不开算法,否则我们无法对海量的内容推荐做出排序。
算法很好地解决了报纸时代、电视时代无法突破的内容推送瓶颈;延时、量少、单向和同质。放到三十年前,人们大概是无法想象每个人摊开一份报纸、打开同一个频道,每个人看到的版面、画面都不一样。
算法还打造了一个需求几乎被无限满足的新世界。算法推荐给大家的内容越被喜欢,我们停留的时间就越长,然后算法就会推送更多喜欢的内容,如此循环,时间很快被遗忘,心流体验一波一波接踵而至,就像蹲在沙滩上戏水挖沙的孩童,潮起潮落间,不管家长怎么喊着回家,他们也听不到。
这大概就是大师们所说的人性,人们没有办法拒绝所好之物的投怀送抱。
今天,放在你面前的这份报告,核心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在算法时代,如何去破除信息茧房,构建一个更好的信息生态。为此,研究团队提供了一种理念和实践方法——信息蜂房。这很可能不是最优的方法,但是我们目前为止能想到的比较可行的办法。
信息蜂房的提出,是受到业已存在的信息茧房概念的启发。蜜蜂是一种勤劳的昆虫,它飞遍百花采百蜜,象征着一种博采众长的主动与积极,也包含着我们对于内容生产者、分发平台、消费者三角关系的协调想象。
对于内容生产,需要引导他们尽可能生产高质内容,对于平台方来说,要尽可能地把高质量的内容推送给尽可能多的用户。但这里有一个难点,就是何为优质内容?对于用户而言,难免也会听到类似来自营养师给我们的餐食搭配建议一样:你不要总是一直看搞笑视频、一直看三分钟一集的短剧,你也要看看宏观经济报道、学习一些专业知识。
但凡概念必然有边界,边界必有产生牢笼的可能,但愿你第一眼看到的蜂房这个比喻时,你不
止是联想到蜂房与蜜蜂之间构建与依附的关系,也要将蜜蜂和蜂房作为动词来看待。此中隐喻在于,对于信息消费者来说,要像蜜蜂一样,不依赖单一平台或信息源,得主动涉猎不同领域、不同立场、不同文化的信息;对获取的信息不盲信,学会质疑、查证、对比,辨别真伪与价值,将信息与自身经验、知识体系结合,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蜂房则象征着一种类似群体智慧的载体,每个信息消费者需要走出各自的同温层,积极参与多元社群、论坛、线下活动,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观点,像蜂群一样,发挥各自特长,互相补充信息盲区,形成知识网络。
我也把同样的问题“如何把蜂房作为方法,过好这一生”,向所集成的知识远超本研究团队的腾讯元宝请教,得到的几条建议在这里和各位共享;
●每周主动订阅一个你不熟悉领域的公众号/播客/视频频道。
●参加跨界的线下沙龙或线上讨论群,结识不同背景的人。
●看到有争议的话题,主动查找正反两方的资料,写下自己的思考。
●定期整理自己的知识库,输出成文章、视频或演讲,分享给朋友或社群。
●每年给自己设定一个“新领域挑战”,比如学习一门新技能、体验一种新文化。
在参与这项课题研究时,我常常想起思想家马歇尔·麦克卢汉,他虽然在1980年就已谢世,但数十年后他对媒体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在人工智能时代仍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他所提出的“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依然在帮助我去理解数字世界的斑驳陆离。
麦克卢汉也是预言家,一如他所说的,“技术的影响并不发生在观点或概念的层面,而是持续且无声地改变着感官比例或感知模式。”被算法重塑的媒体产品,无论我们如何去修正纠偏,一些对内容消费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大众层面已经发生,比如可视化、碎片化、快速、即时、跳跃..……这些大概率并不会随着蜂房的概念,退回到一个“从前车马慢”的前互联网时代。
信息蜂房并不是一个凭空想象的概念,它是基于技术、产品已经发生的诸多改进所抽象的一种模式,但这样一朵小小的浪花,是否能改变浪潮的方向,则是另一个问题。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完整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最新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