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消费促内需一揽子政策措施在行动艾 瑞 咨 询
疫情“伤痕效应”尚未消退,居民收入预期还在恢复,消费复苏动能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从国际看,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仍处高位,地缘政治冲突持续,主要央行政策紧缩效应显现,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较多。从国内看,疫情“伤痕效应”尚未消退,居民收入预期还在恢复,青年人就业压力较大,消费复苏动能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政府投资撬动社会投资仍存制约,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也可能使外需持续承压。但总体来说,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具有市场规模巨大、产业体系完备、人力资源丰富等优势条件,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国家已形成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文件以及促进汽车、家居、电子产品等消费的一揽子针对性政策举措,高度支持鼓励消费复苏
◆2022年以来,国家将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放在最优先位置,接连发布多项政策鼓励居民消费,并于2022年底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给出了“十四五”时期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主要目标:促进消费投资,内需规模实现新突破。完善分配格局,内需潜能不断释放。提升供给质量,国内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完善市场体系,激发内需取得明显成效。畅通经济循环,内需发展效率持续提升。2023年7月,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前期,我们会同有关方面深入研究制约消费的当期和中长期因素问题,形成了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文件以及促进汽车、电子产品消费的一揽子政策举措。”同时促进汽车消费、家居消费、电子产品消费等针对性政策接连发布,体现了国家大力促消费、提振经济的决心。
◆2023年10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向各地监管局、各类金融机构下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通知》,要求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深耕消费金融细分市场,开发多元消费场景,提升零售服务质量,满足居民合理消费信贷需求,通过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政策鼓励加大消费行业信贷投放
艾 瑞 咨 询
消费金融是支持居民消费和实体经济的助推器,国家发布政策明确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消费信贷投放以促进并恢复消费
◆“双循环”格局下,消费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关键引擎,疫情后“伤痕效应”未褪进一步强化了快速恢复消费的重要性。消费金融作为支持居民消费和实体经济的助推器,其健康有序发展将关乎国家战略的落地成效。
消费金融是指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服务,用来满足用户消费的借贷需求。广义消费金融包括所有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服务,包括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消费金融、一般耐用品消费和日常消费小额信贷。狭义消费金融要在广义消费金融基础上去除住房按揭贷款。近年来,中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基础,逐步提升的居民消费水平为消费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沃土。十载匆匆,我国消费金融经历了爆发式增长,2022年我国狭义消费信贷规模已接近18万亿元。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