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业务建模的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应用与实践.pdf_下载

引言
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银行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我国“十四五”规划的深入实施和“数字中国”战略的稳步推进,银行业被赋予了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了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了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领域的重点发展,为银行业指明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然而,转型之路充满挑战,银行面临着客户需求的多变、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革新的快速迭代。传统的金融科技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银行业迫切需要新的方法体系框架来应对这些挑战。本报告基于对行业现状和趋势的深入研究,分析了当前银行业金融科技软件交付的现状,并深刻理解了软件工程的本质,提出了一套全新的金融科技软件交付变革思路,并通过案例分析,论证了基于企业架构下的业务建模工艺及工具链的有效性。
研究结论与成果:第一,本报告明确了业务建模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核心地位,通过系统化的方法论体系,为银行业务创新和管理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第二,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业务建模在核心业务系统中的应用成效,以及通过工具平台实现的数字资产管理,证明了业务建模对提升银行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作用。第三,报告提出的四川银行建模工艺,结合了企业架构和业务架构的理念,创新性地设计了符合四川银行自身特点的业务建模工艺,并开发了配套的数字工具,促进了资源共享和业务与技术的深度融合。第四,通过实践,本报告从提升客户体验、优化业务流程、加强风险管理等方面总结了业务建模的关键价值,探讨了如何实现业务建模的可持续性,为银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本报告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将为中小银行业提供业务建模实践路线图参考,指引中小银行如何利用业务建模,把握数字化时代的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报告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全新的实施工艺与数字化工具链,融合改良了五级建模工序方法,促进了资源共享和业务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沉淀了企业级资产,实现了需求的保鲜、可观测、可追溯,适应了持续迭代创新和演进以及大规模开发和智能编码新未来。本报告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两个角度阐述了金融科技领域的变革发展,以期为中小型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帮助更多银行机构更好地应对新时代的挑战,提高竞争力,适应新的金融科技生态,共同推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
关键词:业务建模、实施工艺、数字资产、企业架构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的稳步推进和“数字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这一转型不仅关乎技术层面的更新换代,更触及业务模式和经营理念的深层变革。银行业主动融入“数字中国”建设大局,紧跟国家战略步伐,围绕国家金融安全战略,众多银行全面启动数字化建设工程。该工程以数字化转型为方向,以国家金融安全为保障,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以打造架构领先、数字智慧、生态开放、自主可控的新一代金融科技体系为基础,以客户服务为核心,以科技兴行为导向,强化科技赋能,全面重塑业务发展模式,通过“数字”驱动业务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升。银行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多重挑战和机遇。
(一)客户需求的不断演进
客户需求的不断演进已成为银行业的新常态,对银行服务的期望日益提升,追求更加便捷、个性化且智能化的服务体验。面对这一趋势,为灵活应对客户偏好的变化,银行机构需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以提供更加灵活多变且富有创意的金融服务,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报告已上传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深度报告下载及1年更新,到期续费仅需5折

(如无法加入或其他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