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供应链金融白皮书.pdf

在全球气候危机加剧与ESG治理深化的背景下,国际碳关税、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CSDDD)及国内“双碳”战略形成多维约束,倒逼企业加速供应链绿色转型。当前制造业企业面临绿色转型成本高、中小企业融资难等困境,而金融机构则受制于ESG数据缺失与评估标准不统一,亟需通过金融创新破解产业链减排与资金匹配的结构性矛盾。
本研究以链主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及金融机构(银行)为核心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研与访谈,揭示可持续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现状和挑战。本研究发现,当前供应链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来自客户需求、政策合规压力及投资人尽责管理,33%的被调企业已对供应商设定减排目标,30%的企业反映存在减排融资需求。然而现存可持续金融产品覆盖面有限,且企业端面临成本收益失衡、银行端风险评估体系局限等挑战。
本研究旨在提出可持续供应链金融工具推动全链条转型的创新路径。可持续供应链金融不仅包括绿色供应链金融,还涵盖以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为核心,将融资条件与碳足迹、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企业治理水平等量化指标挂钩的新型金融工具,既能帮助链主企业有效降低范围三排放,又能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支持,实现供应链高质量发展与双碳目标的协同推进。本研究中提出“供应链减排金融工具箱”,包含两大核心模块:一是行业筛选框架,从转型动力、潜力、融资需求、供应链集中度、行业位置五个维度帮助金融机构识别开展可持续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优先行业;二是挂钩指标设计,涵盖碳排放强度、绿电采购率、CDP评级等量化指标,配套基准年对比、行业对标等评估机制。
本研究构建了“政策-金融-产业”三维联动的可持续供应链金融实施框架,将ESG绩效改进目标、碳资产质押等创新工具与传统供应链金融深度融合;提出基于行业特性的差异化转型路径,通过利率挂钩供应链金融产品设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痛点;建立覆盖全链条的量化评估体系,实现从减排目标设定到绩效验证的闭环管理,为绿色金融与供应链转型的协同发展提供全新方法论。
基于研究结论,建议政策制定和监管侧进一步完善绿色供应链金融的标准和支持范围、打通激励机制,企业侧强化供应商分级管理与数据共享,金融机构侧深化数字化平台应用,三方机构侧提升ESG鉴证专业性,共同推动供应链高质量发展与双碳目标协同实现。

2.1研究背景
过去几十年,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日益提升的劳工权益要求,对各国企业的运营模式、战略规划和长期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构建低碳、韧性、高附加值的供应链体系,已成为大国竞争的必选项。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各国政府纷纷提出国家减排战略,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推动减排目标的实现。以下部分将从政策和市场两个角度详细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具体而言,我们回顾了国际与国内助推供应链转型的政策法规,总结了对绿色金融实务影响较大的国际与国内政策、原则和指引;并从投资人、消费者与企业的角度梳理了供应链转型的驱动力。
政策回顾
(1)国际供应链可持续转型玫策推动力
各国对于供应链可持续管理的要求经历了从倡议到立法,从鼓励到强制的发展演变。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起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强迫劳动公约》等系列公约,为至今全球劳工权益保护提供了基本框架。90年代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跨国企业准则:负责任的商业行为指南》中的劳工权益相关标准也为人权、劳工权利、环境等多个领域的供应链审查提供依据。
随后,以欧洲立法机构为主导的供应链尽职调查法案不断完善,欧盟“可持续金融三部曲”(CBAM、CSRD、CSDDD)构建了一套穿透产业链的治理工具。从2023年1月起,《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逐渐生效,欧盟企业加强全球供应链的ESG信息披露。2026年1月,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正式落地,要求企业对进口或出口欧盟的高碳产品缴纳或退还相应的税费或碳配额。2023年7月,欧盟颁布新电池法规,2025年8月,电池法案供应链尽职调查和废电池管理开始强制执行。这部关乎欧盟市场准入性的法规覆盖电池全生命周期,要求企业在供应链中实施尽职调查,特别是对电池中使用的关键原材料进行严格监管,以应对矿产开采中的人权问题和减少电池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2028年7月起,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CSDDD)将逐步生效。该指令要求企业在经营活动和供应链中进行环境和人权尽职调查,重点防控气候变化、劳动权利与环境保护风险。由此,跨国企业采购决策将愈发重视供应商的ESG绩效管理能力,可持续供应链从合规要求升维为核心竞争力。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完整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最新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