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鸟硕士项目白皮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融合学科”人才培养范式变革的第一个脚印.pdf

这本白皮书是一本工具书。它讲的不是红鸟硕士班创建过程中人的故事或者说红鸟班的创办史。写这本白皮书的本意是客观地陈述自红鸟硕士班培养方案的设计开始,到2022年9月红鸟一期学员入学,再到今天一期学员学成毕业离校的这三年里,我们都经历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当前还有哪些正在克服的困难,以及可以预见到的未来挑战。寄望这本工具书对励志从事高等教育体系创新,贡献我国人才自主培养事业发展的同仁们有一点帮助。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采用了一套全新的、简称为“枢纽一学域”的学术与治理架构。设计和采用这套架构的初心是要从根本上打破传统学科的边界,推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融合学科群,进而为突破我们的认知边界,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培育新世纪战略领军人才创建一所没有先例的创新型融合学科大学。
从历史上看,我校采用“枢纽一学域”架构所追求的学科交叉理念及实践,是人类社会形成后,始终努力在做的事情。古代的都江堰工程、二战时期的曼哈顿工程、我国的两弹一星工程、大飞机与高铁、港珠澳大桥工程等都是耳熟能详的例子。可见有组织地聚集一大批具备不同专业特长的工程师们,形成多专业背景的团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已经被历史证明是攻克综合性复杂系统工程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取决于问题的属性,可以是科学家个体闭门深究的冷门问题。也可以是需要“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解决的重大跨学科的基础或应用基础科学问题。与上面谈到的综合性复杂系统工程问题类似,这类科学研究也需要聚集一批在不同学术领域有建树的学者们共享知识、相互借鉴、交叉融合,从多专业的视角审视探究进而揭示我们尚未掌握的自然规律。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既然历史已经证明了有组织的学科交叉科研活动与工程创新实践是可以在现有学术和治理架构下成功进行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为什么还要大动干戈地采用“枢纽一学域”架构去颠覆现行的学术和治理架构呢?这对当今高等教育范式改革意义何在?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重温一下大学的三大使命: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排在首位的人才培养,特别是具有交叉学科特色的领军人才培养,其实很难想象可以通过强有力的组织行为,采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来实现。所以,当我们把视角从大学的科技创新使命转向大学的人才培养使命时,我们不禁要问一所大学要具备什么样的内在机制才能孕育出交叉融合学科育人模式的萌芽,为其提供一片自由生长的土壤,并无需外部组织力量的驱动而自在运行?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我校首创“枢纽一学域”学科和治理架构的初心。我们深信这个新架构除了能为教授们提供一个更为流畅的跨学科研发平台,其更具前瞻性的战略意义在于它为融合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可能,因为融合学科人才的成长需要因材施教的土壤,需要自由选择专业发展的自由,需要一个对个性高度包容的环境,这些是一所大学培养优秀领军人才的基本要素。
讲到融合学科的学位教育,我们心目中理想的融合学科学位培养方案应该使受教育的学生们在毕业离校时具备这样的特色:他们拥有宽广的多学科知识基础和鲜明专业特长;兼具优秀人文素养和全面的可迁移能力。要实现这样的育人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是完全无法胜任的。我们必须设计并采用一套全新的培养模式和高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在短暂有限的求学期内,既能获取学科知识,又能提高综合素养和可迁移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要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相信,建立一个没有传统学科边界的学术与治理架构是必要的基础条件之一。
利用“枢纽一学域架构育人,我们迈出的第一步是创立了“红鸟硕士班”学位项目。项目采用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突破传统学科边界,践行创断型融合学科大学的使命,致力打造人才自主培养高地,为国家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国策的实施,源源不断地提供高端科技领军人才,优秀创新创业人才,有战略意识的管理人才。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完整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最新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