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欧盟及欧洲国家对华政策趋于和缓,双边关系不存在剧烈政治冲突,但也缺少亮丽的重大的战略性合作。这主要因为这一年里欧洲需重点应对陷入胶着状态的俄乌冲突,忙于内部选举及应对持续低迷的经济。在相对平稳的中欧关系发展进程中,欧盟对中国电动车进口继续实施补贴调查并最终加征关税措施,成为该年内双边关系中较为嘱目的焦点。围绕此问题,中国政府、欧盟及其各成员国相互博弈,尤其欧盟各成员国立场不一,展现出欧盟内部对华立场和利益偏好的明显差异。
从整体基调来看,除少数国家外,2024年欧洲对华政策立场在和缓中又相对偏于负面。尤其经过欧洲议会选举后,冯德莱恩再次当选为欧盟委员会主席,她在强化欧盟对外地缘政治竞争色彩、加强欧洲防务能力及强调对外经贸关系的“安全化”方面更加积极,但她这一整体对外政策基调不利于改善中欧关系发展。从2024年的欧洲对华政策整体基调中,可以看出中欧关系存在如下几个显著挑战:一是经济层面的所谓“竞争”问题和欧盟对其“安全”或“去风险”问题日益重视;二是欧盟强调地缘政治层面的所谓体制对抗;三是因欧洲独立性较弱而使外部因素(尤其是美国因素)对中欧关系影响过大。这三层因素在短期内很难解决。
然而,随着特朗普在美国重新执政,跨大西洋关系发生了几乎不可逆的损害,欧洲在经贸领域不得不寻求美国之外的其他市场的支持,在防务和地缘政治层面也需要寻求一定程度的战略自主。在此背景下,中欧近些年来整体上较为紧张的双边关系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当然,欧洲内部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从经济持续放缓和产业竞争力下降,到极端政党的崛起,再到欧洲内部团结性的逐渐低迷,也促使欧洲不得不部分弱化对华政治性挑衅,包括降低在“印太”地区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的攻击,尽管在特定
情况下它会将这些议题作为一种反击中国的工具而强化使用。
无论如何,尽管欧洲在处理与中国关系时存在一些结构性不利因素,包括双方政治体制的差异、日益严峻的经贸激烈竞争及美国潜在的要求欧洲选边的压力等等,但双方作为国际上重要的两大开放经济体、对联合国体系的共同尊重和对全球治理问题(如气变和绿色发展)的高度重视,中欧未来依然可以在诸多方面深化合作。
如果欧洲的愿景是实现真正的战略自主并继续追求经济繁荣,那么从现在开始,利用2025年双边建交50周年契机,与中国开展更深入的各领域合作将是它最理性的选择。中国对欧洲始终保持开放与合作态度,中欧在推动国际经贸自由化、致力于重大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和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性和多边主义权威方面,存在很多合作空间。但能否实现这些双边合作,主要取决于欧洲战略调整的意志。总之,中欧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只有合作始终符合双方乃至全球的共同利益。
解波
杨海涛
2025年5月12日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完整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最新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