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价格波动影响因素
原奶价格根本上受供需影响。其中,供给端包括国内产量和进口量,国内产量主要由奶牛存栏量、养殖技术水平决定,其中养殖技术水平包括单产、规模化与育种优良度等因素;进口量主要受国际奶价、贸易战等的影响,其中需关注作为重要奶源补充的大包粉的进口情况。需求端主要考虑宏观环境、人口结构以及替代品的影响。
2、供给端去产能提质增效
行业受价格-成本双重压力持续承压,供需失衡下行业加速落后产能出清。行业供给由“增量”逐步转向“提质”,奶牛生产效率从品种、生产性能、规模化和单产看均有所提升。
3、需求端短期疲弱,中长期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短期看,受宏观环境、人口结构以及供给滞后下替代品的冲击影响,需求端表现疲弱。
中长期看,由于我国当前奶类人均消费量和摄入量不足、区域消费不平衡,同时居民健康意识逐步提升,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奶牛产业链主要由上游原奶供应、中游乳制品加工、下游冬端销售三个部分组成。
上游原奶供应涉及奶牛养殖所需资源的供应环节,包括饲料、疫苗、兽药、育种与养殖。其中,饲料是行业最大的成本来源,占比超60%,主要包括精饲料和粗饲料。玉米和大豆是奶牛养殖中重要的饲料之一,其价格波动较大,对奶牛养殖行业有重要影响。奶牛育种与养殖主要包括奶牛的牧场建设、养殖技术等,呈养殖规模化、品种优良化的发展趋势。
产业链中游是乳制品加工环节,主要产成品包括液态奶、奶粉、干酪类和其他乳制品。
产业链下游为终端销售,渠道日益多元化,价值链不断延伸
产业链特点:关联性强:与饲料生产、乳制品加工等上下游产业深度耦合,形成协同发展格局。产业链长:覆盖良种繁育、科学饲养、疫病防控、饲料供应、乳品加工等多个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技术性强:奶牛养殖涉及养殖技术、育种技术、疾病防控技术等专业领域,技术性较强。
生命周期:奶牛从出生到首次产犊一般需27个月左右的时间,其中怀孕周期一般为280-290天,产犊后母牛开始经历产奶周期。
产奶周期:奶牛产犊后产奶周期主要分为泌乳期和干奶期,其中泌乳期通常持续约305天,具体又可分为泌乳盛期(产后16-100天内)、泌乳中期(产后101-200天)以及泌乳后期(产后201天-干乳期前)三个阶段。泌乳期结束后,奶牛进入约60天的干奶期,为下一次妊娠和产犊做准备。奶牛产犊后两个月可再次配种,期间边怀孕边产奶。
利用胎次:在一般情况下,奶牛初产后产奶量呈逐胎次上升趋势,3-4胎产奶量达到高峰。此后,产奶量随胎次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因此,奶牛场中奶牛一般在3-4胎后就被淘汰。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完整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最新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