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城投企业债务规模快速增长,中央及地方政府对城投债务规模的持续增长高度重视,如何妥善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成为重要议题。本文从城投企业债务化解的中长期视角出发,以产业结构作为分析重点,通过分析我国各区域产业发展至今,东西部地区在不同特征的产业结构下,在区域税源结构、税源稳定性和税源增长潜力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并结合不同区域未来发展定位和动力,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城投债务化解路径进行展望。
东部地区城投企业债务体量虽然相对较大,但基于其产业结构对税源基础和稳定性的支撑,结合其未来发展定位和税收增长潜力来看,中长期债务化解或可通过自身产业的持续发展实现“债务一产业一税收一还本付息”的完整闭环。而西部地区产业发展进程相对缓慢,在税源结构、税源稳定性和税源增长潜力方面均面临一定挑战,通过自身产业发展进行债务化解的难度相对较大。在国家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支持背景下,西部地区或可从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控制区域城投债务增长速度和营造稳定区域融资环境等路径出发,实现对区域债务风险的化解。
地方政府是区域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责任主体,但自分税制改革以来,在地方政府财权上移、地方经济需要发展、政府债券发行体系尚需完善的背景下,地方城投企业成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投融资主体。在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城投企业对于地方产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但同时也伴随着地方城投企业债务的快速增长。中央及地方政府对城投债务规模的持续增长高度重视,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速持续下行的背景下,如何妥善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成为重要议题。
中长期来看,城投债务所产生的资产以无直接收益的基础设施为主,此类资产最终创造的收益包括当地企业无偿使用基础设施而获得的利润(税收为主)及区域资产的增长(土地为主)。考虑到近年来城镇化进程放缓、人口老龄化加速及少子化现象加剧导致的房地产市场低迷、土地财政收入持续削减等状况,持续多年的“土地财政”模式或将有所调整;通过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带动税收收入良性增长,或将成为中长期区域债务化解的基石。
我国不同地区’基于差异化的区域资源禀赋、区位环境、人口要素和外部政策等因素,经过多年来的产业发展历程,形成了差异化的区域产业格局。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并在融入全球市场的过程中实现了产业升级和先进产业聚集,也将在未来继续发挥我国经济“第一梯队”的引领作用。而发展进程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现阶段产业动能和未来功能定位主要依托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资源类产业的投资引领,在产业结构和发展定位方面具有明显区别于东部地区的特征。本文基于东西部地区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区域性差异和不同的区域发展特征,结合产业结构差异可能对区域税收产生的影响,浅析东西部地区中长期债务化解路径。
二、区域产业结构变迁历程
我国成立70多年来,在经济体量不断增长、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优化,并形成了东西部地区各具特色的差异化产业格局。通过简要回顾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理解区域产业分化的原因。
我国成立以来,区域产业格局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计划经济下的区域均衡发展阶段(建国初期至1978年)。这一时期,我国建立并发展了以钢铁、石油化工及重型机械等为核心的重工业,重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内陆地区因其地理位置因素、资源条件优势等成为了当时重大项目基地,近70%的“一五”时期重点项目分布在内陆地区,为内陆地区工业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2)沿海区域经济先行下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改革开放至90年代初)。这
一时期,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对外开放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之一,并明确提出“要利用沿海地区的基础优势,充分发挥其特长,带动内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具有先天的开放型地理和交通优势,并通过长期的民营经济发展积累了较多市场资源,叠加国家政策和投资的双向倾斜,1978—1990年,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速明显加快,区域人均GDP水平也逐渐与中西部地区拉开差距,1990年,全国人均GDP由1978年的385元升至1663元;东、西部人均GDP分别为2184元和1162元,区域间发展差距明显加大。
(3)因地制宜策略下的多元化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2001年,我国加入WTO,为应对全球市场竞争冲击,我国需迅速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利用相对较低的人力资源优势,担任起产业链中段制造加工的角色,引入外资并扩大出口。而东南沿海地区在上一阶段累积的生产要素和市场要素进一步发挥相对优势,叠加税收优惠等政策的扶持,迅速承接了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并完成了产业升级。以长江三角洲为例,2002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175.4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30%,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3;2022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对全国出口额的贡献度超过40.00%,而机电产品的制造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地区。
与此同时,西部大开发战略自2002年起进入实质阶段。西部地区地域广阔、能源和矿产资源富集的特征,为“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和“西部光网”等重大项目的落地提供了支撑。2000—2022年,西部区域GDP年均复合增长13.0%,呈现追赶态势。但是,与东部地区的发展模式不同,西部地区的高速发展以“政府主导的投资驱动”为主,其大规模投资主要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化工产业重大项目。2000—2020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均值约为20%,高
于全国16.7%的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也高于西部地区GDP的平均增速。
整体来看,这一阶段西部地区在国家政策扶持和投资拉动的背景下,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速;东部地区则基于多年来持续累积的产业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保持相对发展优势,并在产业迁移过程中实现了产业升级和集聚效应,东西部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分化。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