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设备行业深度:深远海风(上):前景如日方升,降本仍需努力.pdf

投资要点:

自然禀赋与经济基础共振,深远海发展趋势已成定局。目前存量海风

的开发以近海为主,剩余近海海域有限且限制因素增多。从自然禀赋

端看,深远海风能资源丰富;从经济基础端看,海风平价加速、全产

业链降价、市场潜力释放,由浅近入深远是海风发展的客观规律。随

着深远海风的加速推进,漂浮式将成为深远海风的标配,漂浮式海风

市场潜力有待释放。

国内深远海风后起直追,规模化开发节粪加快。自2009年挪威国家石

油公司Equinor开发全球首台漂浮式海风机组HywindI以来,欧洲漂浮式海风已经经历了单台样机试验(2009-2015年)到小批量示范风场(2016-2022年)的发展历程。截至2023年6月,我国漂浮式海风项目已投运3个,装机规模18.95MW;在建项目当前共4个,其中中电建的海南万宁百万千瓦漂浮式海上风电项目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商业化漂浮式海风项目,标志着我国漂浮式海风由单台样机试验阶段开始转向规模化开发阶段。部分省份在“十四五”规划或海风专项规划中也开始提及深远海风的整体规划,并给出了明确的时间和装机量化目标,预计漂浮式深远海风的潜力空间将在“十五五”、“十六五”期间逐步兑现。

大规模商运开发尚待时日,降本仍需努力。国内漂浮式海风尚处于单机验证和试验阶段,规模经济效应难以有效发挥,并且安全性和稳定性的位序优于成本控制,目前单位造价45万元/kw,约为固定式海风的3倍。其中,浮式基础、系泊系统、施工安装的比重较高,预计风机12%+浮式基础21%+系泊系统23%+动态海缆6%+施工安装23%,合计占建设总成本的85%。根据国内漂浮式海风项目各环节的成本占比对其降本幅度进行预测,以46376元/kw的单位造价为基础,预计到2025年,风机机组、浮式基础、系泊系统、动态海缆、施工安装等五个方面的降本幅度分别为50%、60%、30%、20%、60%,分别降至2783元、3896元、7466元、2226元、4267元/kw;其他成本占比15%对应6956元/kw,假设降幅35%,降至4522元/kw。则漂浮式海风的

单位造价有望降至25159元/kw,整体降幅为46%。进一步展望,2025-2030年漂浮式海风将有望迎来规模化发展,各环节的规模效应降本有望提速,我们预计到2030年有望继续降本30%,单位造价有望降至17611元/kw。

风险提示:漂浮式海风进度不及预期,航道、军事等因素影响,安全事故风险,深远海风管理办法出台不及预期,各零部件环节降本不及预期。

1.1海上风电乘风破浪,但近海开发面临诸多约束

我国海风发展迅速,累积装机规模全球领先。2015年以来,我国海风发展的速度不断攀升,2021年国内海风新增装机高达16.9GW,新增装机容量跃居全球榜首。2022年尽管受21年“抢装潮”的影响,当年海风新增装机容量下滑至5.05GW,但全球占比仍接近六成;截止22年全国海风累计装机容量3051万千瓦,保持海风装机容量全球第一。

存量海风以近海海城开发为主,但剩余近海海城开发有限且面临诸多限制。当前我国存量海风以离岸距离较近(10-50km以内)、水深较浅(0-50m以内)的近海海域开发为主,如福能股份的莆田石城海上风电项目、国家电投的江苏如东H4海上风电项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近海海域资源开发已经接近成熟,剩余近海海域的继续开发也面临诸多限制:一是我国近海范围有限,施工作业、航道、渔业养殖挤压了海上风电的发展空间;二是近海地区的水深相对较浅,一般在50米以下,水深条件可能导致技术选择受限;三是近海地区的环境敏感性较高,特别是沿海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较强的生态约束;四是近海风电场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也不利于统一运营维护。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