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债vs.PPP:为什么专项债是基建新支柱.pdf

专项债在发行机制、偿付机制等多方面料将更直接有效地拉动基建投资。考虑专项债额度有望扩容,且基建占比提升,我们预测基建增速9%-10%。如准财政进一步加码则有望提升至12.2%。我们继续推荐水泥、低估值建筑央企及园林民企。

专项债发行加速;PPP 持续严监管。PPP 作为上一轮基建增长的核心驱动模式,近年来随着监管趋严、资管新规等限制,月入库金额从2018 年初高峰时的约14,000 亿元降至今年1 月的1,619 亿元。而近3 年来专项债发行节奏不断加速,1 月各省市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7,881 亿元;去年同期为1412 亿元。本文着重分析PPP、专项债这两类不同周期内的政策产物,对基建的拉动效果及影响。

对比PPP,专项债从发行机制、审核机制、偿付机制等方面能够更为有效的拉动基建投资。专项债本质虽是财政行为,但其在扩容的过程中已经成为驱动基建的核心因素,可以将其看成一种类基建模式。本文从以下维度剖析两者的异同。

  1. 发行机制不同:专项债的发行与使用主体错配,由省级政府发行,市县使用,根据具体地方的财政能力反向挂钩,按需下发额度。而PPP“谁发行,谁使用”,财政能力较弱的县市较难取得项目资金支持。当基建发挥托底经济作用时,更多是财政能力相对弱的地方需要更多基建投入,因此专项债对需求匹配更优。
  2. 审核机制不同:专项债遵循“逐级上报,审核下发”原则,流程相对简单,申请周期较短。而PPP 项目需进行财政能力评价、物有所值评价、管理架构构建等多方面审核,项目落地率仅为65%。因此专项债审批落地相对PPP 更容易。
  3. 偿付机制不同:专项债项目自身收益相对建设成本的缺口纳入政府性基金管理,即通过土地出让偿付。以集大高铁为例,土地出让/开发收益占比4 成以上。以土地财政为核心的专项债发行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实现了灵活匹配。而PPP 的偿付与地方财政收入挂钩,同时受到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不超过10%限制。财政能力的硬性要求与对基建的实际需求在PPP 框架下往往无法实现很好的对接。
  4. 项目周期不同,且专项债融资具有优势:PPP 因为涉及建设+运营,管理库平均项目周期达20 年,项目期限较长导致目前项目落地率仅约6 成。而专项债平均发行期限约9 年,配套相对较短的项目时间,参与主体的不确定性得到改善,也大幅降低了配套融资的难度。此外专项债可节约的资金成本约为2%-2.5%。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查阅下载3万+精选资料,年享1万+精选更新

(星球内含更多未发布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