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基科技多模态生物识别白皮书V1.0.pdf

前言
科技向善,多模态引领未来
2025年6月1日,《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正式生效,这不仅是中国生物识别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对全球科技企业提出的新命题。作为全球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的引领者,熵基科技深刻认识到,技术进步的意义不仅在于突破边界,更在于守护人性与社会福祉。新规明确“存在其他非人脸识别技术时,不得作为唯一验证方式”,这为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打开了广阔的舞台。
熵基科技自成立以来,深耕指纹、虹膜、掌纹、面部等多模态技术领域,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与前瞻的创新能力,我们不仅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更致力于将技术转化为社会价值。我们相信,真正的科技向善,不仅是满足合规要求,更是赋予用户安全感与选择权,推动行业迈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未来。
这份《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白皮书》是我们对行业趋势、技术优势与社会责任的系统思考。我们希望通过这份报告,与合作伙伴、客户及社会各界分享熵基的洞察与实践,共同探索多模态技术在隐私保护、安全升级与智能化转型中的无限可能。让我们携手逐梦Al,共创万物智联的崭新时代!
熵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4月

1.1生物识别技术的演进:从单一模态到多模态
生物识别技术作为身份验证的核心手段,已从最初的单一模态逐步迈向多模态融合的智能化阶段。20世纪末,指纹识别作为最早成熟的生物识别技术,因其高精度和低成本被广泛应用于门禁、考勤、刑侦等领域。然而,随着应用场景的复杂化,单一模态技术的局限性逐渐显现。例如,指纹识别在手指磨损或湿手情况下易失效,人脸识别则受光线、角度和伪造技术的制约。
进入21世纪,虹膜、掌纹、声纹等新兴模态技术相继崭露头角。虹膜识别以其超高精度(误识率低成为高端安防的优选,掌纹识别则因非接触式采集和大规模特征点优势受到关注。与此同时,人脸识别因深度学习算法的突破和摄像头普及,迅速渗透至消费电子、金融支付等领域。
然而,由于实际识别系统构建和应用环境的复杂性,在过去那场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之后,单一的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局限性被放大暴露出来,融合两种或多种生物特征的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不断进入人们的视线,并迎来规模化商用。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