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国的汽车市场经历了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成为了中国经济奇迹的一个缩影。2009年,中国成为全球汽车新车销量第一的国家;2013年,中国成为全球首个新车销量突破2000万辆的国家;2021年,中国成为全球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国家。快速的机动化进程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产业发展、社会进步、出行便利等一系列好处的同时,也给空气质量、人群健康、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就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今后机动车排放将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并寻求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先进的控制经验。2000年,中国实施国一轻型车新车排放标准,正式拉开了国家层面系统控制机动车排放的帷幕。20年间,中国实施了逐步加严的新车和油品标准、加强在用车监管、推广新能源汽车和交通管控等一系列措施,构建起“车-油-路”一体化的机动车排放综合控制体系(图1)。目前,中国已全面实施了第六阶段的新车排放标准和油品标准,初步构建了融合多种先进技术手段的实际道路在用监管体系,起步交通运输结构和交通能源结构调整,并已成为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最多的国家。经过20年的努力,中国正逐步缩小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机动车排放控制水平上的差距。
大城市为推动中国的机动车排放控制进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由于机动车在城市高速增长、高度聚集和高频使用的特点(图2),大城市的决策者有更强的动力制定更严格的政策措施来减少机动车排放进而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同时,城市率先开展的控制实践经验也有助于国家层面的控制政策更快和更有效地实施。例如,北京1997年率先推广无铅汽油,1999年实施轻型汽油车国一排放标准,均在1~2年后被推广至全国范围实施,是“车-油-路”一体化综合控制的先行者(图4),并成为过去20年车-油同步控制的典范;上海率先确立了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战略,并积极开展了车用能源多样化的探索和示范应用;深圳成为全球首个公交和出租车队全面电动化的城市,构建了健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成都开发了基于智能交通大数据的机动车排放综合决策系统,实现更精细化的交通排放监管与决策。这些城市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各有特色的机动车排放控制实践(图3),在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均实现了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控制和削减,即“机动车增长与污染排放的脱钩”(见图5北京示例),有力的支撑了城市空气质量的显著改善。这些实践经验将为其他城市探索绿色低碳的交通发展路径逐步迈向交通零排放提供非常有益的借鉴。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