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力争通过大数据分析,全面系统、真实客观地呈现不同规模城市的共享单车/电单车出行特征。但因数据时空覆盖、计算方法设定等原因,相关指标值可能存在偏差,所载全部内容仅供参考。
地方管理、企业运营等方面调整对部分共享骑行特征规律影响显著,依靠指标值观测不一定完全呈现客观事实,还需要全方位、多角度持续深入的细致研究。
未来期待与更多的合作伙伴一道,共同挖掘共享单车/电单车的数据价值,产出更多有影响力的学术观点与政策建议,持续提高我国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为建设人民满意的共享骑行环境贡献积极力量。
2021、2022连续2年共享骑行报告发布以来,引发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与积极讨论,研究成果得到大量转载引用,促进了行业健康发展、提升了决策科学化水平。
2023年报告延续年度监测目标,在上一年研究内容基础上,结合样本数据变化、行业发展趋势、国家政策导向等,对部分观测指标进行了优化调整,重点聚焦民生需求导向下的共享骑行服务与治理水平提升,以期为政策制定、城市治理、行业发展、学术研究提供更为丰富实证参考。
2023年报告还存在两方面变化。一是,数据样本由美团转变为滴滴青桔,实现不同公司间分析结果相互验证。其次,数据监测时段由往年变为当年(利用2023年数据),以观察疫情中、疫情后的骑行特征变化。
重点关注疫情中、后的骑行特征规律演变
疫情期间,由于避免聚集等原因,共享骑行对其它出行方式呈现一定替代作用,“点对点“中长距离出行功能得到加强,疫情后,社会恢复正常运转,共享骑行特征规律如何演变?在促进经济复苏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是新时期研究共享骑行在城市公共客运体系中功能定位、规模总量、设施配套等方面的重要支撑。
持续关注“轨道+共享骑行”的服务效能
轨道发展从“重规模”走向“重效益“阶段,客流强度达标(20.7万人次/公里)成为城市轨道建设审批的前提,如何更好发挥“轨道+共享骑行”出行的服务效能,有针对性地促进轨道客流提升,需要重视和强化。
突出关注全过程骑行的便捷性与规范化
通过电子围栏规范管理共享单车停放秩序,成为各城市常态化手段。但由于停放点位布局不合理、空间不足、定位精度误差等原因,导致共享骑行存在停车难、锁车难等问题,降低了共享骑行“门到门“出行服务优势,在规范停放秩序的前提下,匹配出行需求导向下停车设施与管理措施的改善提升,提升全过程出行体验与便捷性,是当下共享骑行治理工作的侧重点。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