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个城市实际服务人口分析报告——基于百度互联网位置数据.pdf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为推进“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监督实施,多个大城市提出基于“实际服务人口”配置国土空间。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交通基础设施改善,我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高频率人口流动进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川,流动人口占全国城镇人口总量的比例已达41.67%,其中,因旅游、商务、就医、娱乐等单天往返于两个甚至三个城市的人群越来越多。在过去的城市规划和资源配置中,通常以常住人口为基准,对6个月以上居住和生活在某一地域空间的人群进行资源配置。按照“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和国土空间配置原则,流动人口所需的资源和空间需求值得高度关注,尤其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如COVID-19),对超大、特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服务需求提出了重大考验。202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积极稳步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7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积极稳步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动态准确掌握城市实际服务人口,并基于实际服务人口合理地建设和配置公共基础设施十分必要。

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反映人类时空活动的数据维度、粒度和频度,为开展“以人为本”的自然资源精细化管理和国土空间优化配置提供了更加实时精准的数据基础。本报告基于百度互联网位置数据,采用空间统计学方法,对全国36个城市的实际服务人口、短期驻留人口进行测算和定期监测,并将实际服务人口与常住人口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治理和公共基础设施合理配置提供参考。

城市的实际服务人口和常住人口是两类不同的人口统计概念,其差异主要体现在统计周期的长短,即人口统计周期的精度。实际服务人口通常是较短周期(如每日)情况下某城市内部实际存在的人口规模,而常住人口则是较长周期情况下(与国家统计部门常住人口概念相对应,通常为连续6个月以上)某城市内部稳定的居住人口规模。因此,常住人口的统计,包括了统计周期内短期离开该城市的流出人口,但不包括统计周期内流入该城市的短期驻留人口。实际服务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关系可以简单表述如下:

=Res常住人口—Flo短期外出Pop实际服务+Flo短期驻留

实际服务人口与常住人口指标相结合,提供了全面测度城市空间发展特征的可能性。传统的常住人口规模指标更适宜测算和反映城市居民日常对交通、居住、教育、医疗、绿地等各类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需求及利用情况。实际服务人口规模指标可以测算和反映城市居民某一时刻对各类城市设施的集中使用情况,尤其关注到短期驻留人口对交通、酒店、医疗、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以及极端情况下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市政设施需求量。同时,通过比较城市的实际服务人口、短期驻留人口,及其与该城市常住人口规模的占比情况,可有效辨识各城市在全国社会经济空间结构与社会经济职能协作中发挥的作用与地位。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