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训练大模型白皮书.pdf

自1956年人工智能在达特茅斯会议上被提出,人工智能领域的学者一直致力于提升算法的通用性能力,即希望人工智能方法能够像人类一样,快速灵活地适应各种实际应用问题,提升人类社会的生产效率。然而,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前半个世纪,学者们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论,而包括符号计算、专家系统等精心设计的模型,都只能用于少数限定场景,无法拓展到以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为代表的复杂系统中去。

21世纪初,随着硬件性能的演进和大数据的兴起,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10年开始,深度学习以席卷之势,占领了人工智能的大部分领域,在许多公测数据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确度。深度学习的本质是统计学习,即通过在大量数据上拟合复杂函数,使得该函数具有泛化能力。时至今日,这种范式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个深层神经网络,只要在不同数据上训练或者微调,就能够应用于不同的任务,而这件事在20年前是几乎无法想象的。

然而,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方法,依然存在明显的缺陷。对大数据和大算力的强烈依赖、对参数调节的敏感性,都在无形之中抬高了人工智能算法的使用门槛。为此,我们迫切地需要一种新思路,打通通用数据和领域知识,并且大幅度地降低人工智能研发的人力和算力成本。为此,业界提出了预训练大模型的范式,通过收

集海量训练数据,并通过一种称为预训练的过程,将其中蕴含的知识存储于大规模神经网络,即大模型之中。如此,这个预训练大模型就具有了很强的泛化能力,并且可以通过简单的微调操作,将其能力应用到下游任务中去。在过去五年间,预训练大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模型规模屡创新高,模型泛化性也不断提升。而我也欣喜地看到,预训练大模型已经在华为取得商业应用,成功落地在工业质检、智慧交通、时尚设计等多个产业中。

人工智能的前路依然漫长。预训练大模型正在逼近统计学习方法的极限,但是它也有无法解决的课题,包括模型的可解释性和安全性等难题。同时,大模型的功耗远远超过人类大脑,也意味着这种方式也许不是最优的解决方案。总的来说,当前的人工智能正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业界需要在预训练大模型的基础上做出抉择,走出未来的发展道路来。

在上述背景下,华为公司发布《预训练大模型白皮书》,具有重要的意义。我相信,华为在大模型的研发和落地上的投入,最终会给学术界和产业界带来启发,成为扩展人工智能能力边界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升级的强大力量。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