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业脱碳:欧盟和德国的政策法规研究及对中国的建议.pdf_下载

关于气候分析研究所
气候分析研究所是一家全球性的气候科学与政策研究机构。我们的使命是通过提供前沿科学研究、分析及支持,加速气候行动并确保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1.5℃以内。
致谢
本报告是中德气候变化合作(SGCCC)—国家自主贡献(NDC)实施项目的成果,该项目由德国联邦经济事务和气候部(BMWK)作为国际气候倡议(IKI)的一部分委托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是该项目的政治合作伙伴。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新气候研究所(NCI)及气候分析研究所(CA)共同实施该项目。国际气候倡议(IKI)是德国联邦政府支持国际气候行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工具。
本报告是支持中国安徽省和四川省水泥行业脱碳努力的更广泛研究的一部分。它提供了欧洲和德国的经验,作为制定有效区域发展战略的参考,从而旨在为中国实现其气候目标做出贡献。通过考察其他地区实施的政策和法规,它提供了比较视角,以指导政策制定,促进地方层面温室气体排放的减缓。作者谨此感谢中国水泥协会提供的宝贵意见。

内容摘要
水泥是全球经济的重要基础材料,但同时也带来了重大的气候挑战。水泥生产占全球二氧化碳(CO₂)排放的7-8%,且该行业的排放趋势与《巴黎协定》中将全球升温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C的目标不符。
近年来,中国在水泥生产及其相关排放的快速增长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生产了全球一半以上的水泥,贡献了其全国碳排放的13-15%。因此,水泥行业的活动对于实现中国2030年前碳排放峰值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的混凝土和水泥消费量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近年来,中国水泥需求持续下降,且似乎已达到峰值。预计未来几十年需求仍将持续下降,这将带来显著的气候效益。然而,为了实现气候目标,仍需加强需求侧减量并消除行业剩余排放。
水泥行业的成功脱碳需要采取“全系统”方法。显著的需求减少将大幅加快减排进程。材料效率的提升潜力巨大,包括优化建筑设计和延长建筑寿命;以结构钢和木材等材料替代水泥和混凝土;以及通过水泥、混凝土和其他建筑材料的再利用和回收来提升循环利用率。
与此同时,必须推进水泥生产过程的脱碳,特别是对熟料的脱碳,因为传统水泥90%的CO₂排放来源于熟料。自1990年以来,全球水泥碳强度下降约20%,主要得益于能源效率提升、水泥中熟料含量降低以及替代燃料的使用。尽管这些途径仍具有显著的减排潜力,但该潜力正在逐渐减弱。突破性技术如替代粘合剂水泥、采用电力及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窑炉,如果能克服重大市场准入障碍,将有望实现更深层次的脱碳。
许多行业参与者和利益相关方认为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是水泥行业最重要的减排路径。然而,CCUS面临显著的成本和技术挑战,且大规模应用尚未实现。最根本的是任何部门对CCUS的过度依赖都会助长残余排放,并加剧对有限COz储存空间的竞争,进而威胁全球本世纪中叶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而这一目标对实现《巴黎协定》至关重要。因此,应尽量减少对cCUS的依赖,优先从源头消除排放。
中国水泥生产的碳强度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主要得益于较低的熟料比例和较高的能源效率。然而,中国水泥生产商在替代燃料使用等方面仍有改进空间,与全球同行一样,也需要探索更深层次的脱碳路径。
中国在实现水泥行业零排放的过程中,既面临普遍性的挑战,也面临特有难题。传统水泥产生的CO₂未被定价、行业资产转型成本高昂,是主要障碍。低排放水泥需求不足、绿色融资受限,以及行业与更广泛经济体间气候行动协调难度,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国企业还需在气候行动与因需求下降导致的盈利能力下滑之间寻求平衡。各条脱碳路径均面临特定挑战。
加强现有政策、实施新政策,有助于推动中国水泥行业实现气候目标。欧洲的政策经验可作为此方面的宝贵参考。欧盟(EU)及其成员国德国——作为欧盟水泥生产和气候政策领域的领军国家—已实施或提出了一系列与需求减少、生产脱碳以及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部署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为中国提供了宝贵借鉴。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报告已上传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深度报告下载及1年更新,到期续费仅需5折

(如无法加入或其他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