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财富:此轮“存款搬家”并非风险偏好的主动提升
本轮个人存款“搬家”尚未大规模启动,预计2025年下半年迹象初显。2024年”存款搬家”现象主要由对公存款流出驱动,而个人存款增速仍高于M2,呈现”定期化”特征,风险偏好尚未显著提升。当前存款利率持续下行(3年期定存实际利率降至1.7%)与理财收益差扩大至82BP,推动居民寻求存款替代品,对于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要求或较高,存款或优先流入”高流动性+低波”资产如低波理财和基金、高股息ETF等。2025年1-5月最小持有期型理财产品规模增长最快,反映居民尚未主动拉长久期。
●空间测算:预计每年分别贡献理财、基金规模2~3万亿元
我们初步测算出居民2025-2030年每年增配理财、基金的规模各达2-3万亿元。假设未来存款流入资管业的资金来自两部分:(1)存款到期再配置:2022-2023年居民“超额储蓄”规模达9.21万亿元,预计2025-2026年到期约4.6万亿元,这部分资金可能被动配置低波动的理财、基金等资产:(2)增量金融资产流入:随着存款吸引力下降、定存比例不断下降,而基金和股票仓位被动抬升(按照一定假设测算)。
●机构行为:银行负债端扰动加大;理财谋求多资产配置
“存款搬家”后银行负债稳定性或变弱,理财有望持续增长。(1)银行:长期看大银行的负债稳定性或高于小银行。海外历史经验表明低利率时期存款通常出现“活期化”趋势,银行负债的稳定性下降,阶段性提价发存单的需求仍在。但随着交易性活期存款不断沉淀,负债端趋于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可显著下降。长期看由于大银行结算托管、综合金融占优,负债端稳定性或优于小银行。(2)理财:短期内短债为基本盘,中长期或拓展至多资产,委外需求较大。受制于负债端对流动性的要求,理财投资端短期仍以中短债为主,很难主动拉久期。中长期来看,居民配置多样化趋势不变,理财需扩大能力圈、转向多资产,对于投资公募基金、委外基金专户等需求将不断提升。
●海外经验:市场深度&政策力度可改变居民风险偏好
海外对比显示,政策引导显著影响资金流向,助力基金扩容和权益上涨。日本NISA免税账户推动基金持仓占比提升,美国次贷危机后房地产价格下跌、居民增配股票和共同基金,而德国因监管限制更依赖共同基金间接投资权益。差异化路径显示市场深度与政策力度是改变风险偏好的关键变量。
●投资建议
低利率环境下居民多元投资的需求提升,集团内协同优势明显的银行将获得更高客户粘性。受益标的如具有先发优势的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以及区域资产获取能力较强的银行,如江苏银行、宁波银行等。
●风险提示:经济增速不及预期:金融监管趋严等。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完整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最新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