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在线教育的发展历程对AI教育具备具有参考意义,但发展环境已有所变迁。AI教育与在线教育都是技术驱动的供给变革。但具体看,在线教育崛起于缓解区域分配不均衡,而双减后校外培训供给出清,AI教育需直面更严重的总量供需错配,核心目的转向驱动总量供给效率提升。技术层面,在线教育企业是4G技术红利分享者,直播课堂等技术门槛相对不高;而AI教育是产品内核,对教育企业提出技术要求,技术门槛显著抬高。“双减”后国内教育科技VC投资迅速收缩,商业化路径推进周期或将拉长,但存量玩家更有望保持竞争优势,以教育产业资金主导的AI教育也有望更加聚焦教育。
在线教育商业模式变迁:千亿市值(估值)在线教育企业集中于全链条交付、教学效果相对强的在线直播课赛道。在线教育初期曾涌现各类产品从不同维度覆盖教育环节,但历史市值(或估值)超千亿的在线教育企业等均集中于能高频触达用户需求,且能直接对教学成果负责的直播课赛道。相较在线直播课程,家教020平台需求低频,教师、用户黏性低;录播课虽规模效应突显,但完课率低、拍搜工具虽使用频率高,但停留在问题驱动无法覆盖学习闭环。以上工具在变现阶段也大多进一步向教学效果更好的直播课模式转型。对AI教育产品商业模式的启示在于,应尽量由单一工具向“教学-练习-测试-反馈”全链条服务转型,并重视最终学习效果的转化。
AI教育商业模式分层演进,年龄、需求驱动差异化设计。低龄学生注意力易分散,为强化学习效果,需提高趣味性与参与感(如豆神AI全真课堂、新东方卡通外教等),同时也可借助视觉大模型实现注意力监控。高年龄段用户(高中/成人)自驱力强,聚焦效率、结果验证与产品性价比;高考备考与公考笔试均侧重于打造AI刷题工具,实现精准查漏补缺,如有道领世碎片化知识巩固、天立启鸣AL冲刺营平均显著提分、粉笔AI系统班动态路径规划。AI答疑工具类似于拍搜工具,作为高频流量入口作用突出。硬件载体中智能学习平板为合规学科资源入口,需求旺盛,但受制于硬件成本与营销费用高,复购周期长,商业模式仍在优化进程中;其余词典笔等聚焦特定功能。教师端工具降本增效显著,但个人付费意愿低,同时B端采购周期长。
风险提示:数据泄露与AI幻觉风险;竞争加剧;人才流失;政策变动投资建议:建议关注具备全链条服务交付能力且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Al教育产品。以在线教育发展历程为鉴,理想的AI教育产品需同时实现“教-学-练-评”闭环服务与可验证的教学效果。在具体落地路径上,高中及成人学习者自驱力强、效果量化明确,对应人群的A互动课与刷题系统班(有道领世、天立启鸣AI、粉笔AI系统班等)效果突出;对低年龄段学生,AI教育仍是双减后稀缺学科资源的合规供给载体,豆神教育、好未来等公司正融合全真模拟课堂与情感交互技术,有望发力改善教学效果。此外,行业玩家正积极拓展多元商业模式,建议持续跟踪创新突破带来的潜在机会。
写在前面
在AI教育之前,教育行业已经历过多轮技术驱动的变革,最近一次大规模的创新是在线教育。此前在线教育的发展,是中国互联网与教育产业变革交织的缩影。
从2013年“慕课”(M00C)的兴起,到2014年拍照搜题工具(如小猿搜题、作业帮)的爆发,再到2020年疫情催化的直播课浪潮。每一轮技术迭代都伴随着资本涌入、模式创新与政策调整。然而,大浪淘沙后,真正存活下来的企业往往并非单纯依赖流量或融资,而是深刻理解教育本质,并成功将技术融入教学场景。
如今,AI技术正与教育行业深度融合,并将进一步重塑行业。新一波“AI+教育”创业公司涌现,传统教育公司也正摩拳擦掌。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技术驱动的教育变革往往伴随三个关键问题:用户真实需求是否被满足?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是否能够满足合规化要求?
在《AI教育专题报告(一):从多邻国的成功经验,探析中国本土教育企业“AI+”战略的路径异同》中,我们曾以全球最高市值的AI教育企业多邻国的成功经验为例,理解AI技术如何赋能教育。而本报告将更进一步,聚焦Al教育的商业模式的搭建。以在线教育的发展历程为镜,关注在线教育发展过程中商业模式的演变,复盘其关键节点与成败因素,进而分析当前AI教育浪潮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试图回答:
1、此轮AI教育行情是“重复在线教育发展的历史”还是“新的范式革命”?二者诞生时代背景有何异同?从中我们可以如何展望AI教育的发展?
2、“双减”前,哪些在线教育公司成功穿越周期?他们的商业模式有什么特点?对AI教育而言有什么值得借鉴?
3、目前AI教育发展处于什么阶段?现阶段有些什么AI教育的商业模式?我们如何看待各类商业模式的发展和变迁?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完整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最新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