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义乌经贸发展特征、挑战与政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将义乌发展概括为“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近年来,义乌经济在商贸服务业带动下保持高速增长,新兴产业和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同时,义乌外贸发展也面临内外部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从外部看,全球经贸环境复杂性提升,美国新一轮关税战贸易战冲击外需,新兴经济体基础设施短板制约多元市场拓展。从内部看,义乌产业和商贸转型存在堵点困难,光伏等新兴产业经营压力上升,传统产业出口竞争加剧,跨境电商领军企业缺失,针对贸易新模式的金融服务有待完善。建议前瞻性预警和规避经贸风险,多向发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强化与新兴市场基础设施合作共建:依托地方优势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完善适应外贸新模式新业态的金融服务。
新形势下义乌经贸发展特征、挑战与政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将义乌发展模式概括为“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坚持开创精神,义乌小商品市场从无到有,逐步走向“买全球、卖全球”,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誉为“世界超市”。义乌已成为全国中小微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一、当前义乌经贸发展情况
(一)义乌商贸服务业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实现了“强县”与“富民”并重
2012-2024年,义乌GDP平均增速达到8%(图1),高于同期全国经济平均增速(6.3%)。2024年,义乌GDP达到2503.51亿元,总量位列浙江省县市区GDP第七,占金华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36.2%。
商贸和市场是义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24年,义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0.2%,显著高于同期浙江省(58.5%)和全国(56.7%)水平。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为671.7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的47.9%。小商品市场是义乌商贸的核心动力。义乌国际商贸城作为全球知名的小商品贸易中心,以其庞大的市场成交额和广泛的商品种类,持续多年稳居全国综合市场领先地位。目前,义乌市场经营面积达640万平方米,拥有7.5万个实体商铺,服务上下游210万家中小微企业。2024年,义乌市集贸市场总成交额3150.64亿元,增长18.2%。其中,中国小商品城实现成交额2798.03亿元,增长20%(图2)。
资料来源:义乌市统计年鉴
义乌市场主体以个体工商户为主。截至2024年末,义乌拥有115.5万户在册经营主体,是全国在册市场经营主体第一大县。从经营行业看,义乌市场经营主体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占比达到74.6%。从主体类型看,义乌个体经济最为活跃,个体工商户数量占经营主体的72%,其次是自然人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占比为14.7%。从注册资本看,小微经营主体因其灵活性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注册资本低于50万以下的占总数的78%。
商贸发展推动义乌实现“强县”与“富民”并重。义乌商贸服务业比重大,个体工商户数量多,“十人九商三个老板”,拉动了居民收入增长。2024年,义乌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为67.2%,显著高于上海(40.1%)、北京(37.5%)、广州
(50.8%)等经济强市以及全国平均水平(43.1%)1,做到了“强县”与“富民”并重。根据《中国县域共同富裕监测报告(2024)》,2024年义乌市位居我国县域共同富裕指数排名榜首。
(二)小商品贸易塑造了义乌偏轻的工业结构,新兴产业培育为义乌工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在早期“工商联动”战略引导下,义乌前期工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为主。“十三五”期间,义乌将日用时尚消费、信息网络经济、先进装备制造和食品医药健康作为重点培育产业,并以日常消费品产业为核心。2015年,义乌纺织和服装业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43.9%,文教体美娱乐用品制造业、橡胶塑料制造业(日用塑料制品为主)、金属制品制造业(金属包装容器为主)的产值比重分别为10.7%、6.8%和4.6%(图3)。
近年来,义乌引入光伏、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结构转型。相比浙江其他千亿县所具备的附加值较高、核心优势鲜明的工业产业集群²,义乌的产业结构层次存在短板。为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义乌于2016年引入光电光伏产业,规划布局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十四五”期间,义乌重点推动信息光电、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招引光伏企业21家,集聚光伏组件和光伏电池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其中爱旭、晶澳、天合等4家企业产值已突破百亿。2023年,义乌市光伏产业规上产值达到805亿元,占浙江省光伏产业产值的30%以上。2023年,义乌电气机械(光伏设备及零配件为主)和汽车制造(发动机和零配件为主)等行业产值占比分别上升至50.4%和5.5%(图3)。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完整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最新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