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初期,美国、欧盟等国家陆续对我国光伏产品开启“双反”调查,导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受阻,出口成本明显增加,叠加多晶硅进口价格上涨及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占比明显下降。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及产业链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光伏产业各环节均已形成明显的产业规模优势;同时,光伏企业大力开拓布局海外市场,盈利能力明显改善,整体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目前,我国光伏制造企业整体偿债压力可控,融资环境良好,整体信用风险较低。
未来,美国、欧盟等对我国光伏产品的贸易限制短期内将难以消除,但长期来看,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向好,我国光伏制造企业应不断提升技术研发水平,持续“降本增效”,合理开拓海外市场,在全球光伏制造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自2011年美国对我国光伏产品发起第一轮“双反”调查以来,欧盟、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也陆续对我国光伏产品开启相关调查。同时,各国对我国光伏产品出口贸易限制层层加码,我国光伏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严峻挑战。
自我国于1997年提出“中国光明工程”计划,利用光伏发电改善偏远地区的电力供应和贫困状况作为全国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由此拉开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序幕,我国光伏装机规模快速扩大。1998-2008年末,我国光伏装机容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0%。进入2009年后,“金太阳工程”和“光伏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光伏产业投资热情,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生产基地,光伏组件和电池等产品大量销往欧盟、美国等国际市场。根据中国光伏产业协会(CPIA)数据统计,2011年,我国光伏组件产量约21GW,其中出口占比超过90%。当年11月,美国商务部(DOC)应SolarWorld Industries America Inc.的申请,对原产于中国大陆的晶体硅光伏电池(无论是否组装为组件)开启第一轮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以下简称“双反”调查),该次“双反”调查标志着中美光伏贸易争端的开启。随后,美国逐步扩大产品调查范围及区域,对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限制措施层层加码,欧盟、加拿大、印度等国家和地区也陆续对我国开展“双反”调查,我国光伏企业的生产经
营面临严峻挑战。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