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健康是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生物制药产业良好发展,是中国实现“健康中国2030”宏伟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
近年来,生物医药行业在中国快速发展,疫苗、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血液制品、细胞和基因治疗等生物药领域成果突出,为癌症、自身免疫性重大疾病治疗带来突破。驱动中国制药产业创新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对于当代中国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
生物药的研发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为加快生物药上市,满足临床的可及性,2006年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在全球率先提出“生物类似药”的概念及相关技术要求,我国则于2015年出台了《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生物类似药在提高临床用药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节省国家医疗保障体系负担,促进医药市场良性竞争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生物药临床价值高,但技术难度大,药品价格十分高昂。生物药纳入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以下简称集采)引起了业界关注与讨论。继胰岛素专项国采后,2022年1月19日,广东等11省区联盟采购首次将17种生物制品纳入采购范围,开展生物药集采探索,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在国家药品集采常态化制度化背景下,生物药纳入集采已提上日程。因此,有必要围绕生物药纳入集采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为未来可能开展的生物药集采工作提供参考建议,推动我国生物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障患者的临床用药。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在本文研究中,选择单抗药物生物类似药作为研究对象,全文围绕单抗药物的市场格局、临床使用、产能管理展开研究。单抗药物是指由人工制备的杂交瘤细胞生产的,针对特定抗原决定簇起作用的抗体药物,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独特临床治疗优势。2021年该细分领域市场占生物药市场总量的42%。随着越来越多单抗药物专利到期,单抗药物生物类似药研发成为产业热点和重点,以单抗药物生物类似药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
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梳理我国单抗药物上市情况、市场格局、适应症分布等内容,重点分析生物类似药市场格局,厘清我国单抗药物的产业发展及价格形成现状,深入挖掘我国单抗药物价格形成过程中的难点和挑战,为下文单抗药物价格形成关键间题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
其二,搜集、整理国内外真实世界研究临床替代情况,厘清各国生物类似药替代观点、临床替代处方要求、临床替代用药管理及监测要求,为完善我国生物类似药的临床替代相关要求和单抗药物集采规则的制定奠定基础。
其三,基于单抗药物的生产工艺和质量管理要求,从生产工艺、供应链、质量管理三方面分析影响单抗产能保障的因素,梳理目前已有生物类似药单抗药物品种的生产企业产能情况,基于集采带量的扩产可能性,对不同扩产路径进行可行性分析,为单抗药物集采的制度探索提供理论依据。
其四,从市场成熟度、临床使用和供应保障三方面分析单抗药物价格形成的考量因素和价格形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并结合前文所述的单抗药物市场格局、临床替代特点、产能保障影响因素等对集采背景下单抗药物价格形成提出政策建议。
三、主要研究结论
近年来我国医药企业大力推进单抗药物创新药及其类似药的研发,单抗药物呈现出原研药品种多样,类似药蓬勃发展的特点,不断满足患者临床用药需求。我国单抗药物市场目前竞争尚不充分,发展潜力较大。大部分单抗药物尚无生物类似药上市,在研生物类似药多,已上市生物类似药存在市场份额占比较小情况。价格形成机制对产业发展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单抗药物多适应症情况及适应症不一致情况普遍,在临床使用中易导致超说明书用药等问题,替代管理存在一定难度,为价格发现机制的探索带来挑战。
一方面,单抗药物的临床替代管理是影响单抗药物价格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与化药不同,单抗药物的原研药和生物类似药的临床替代更具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在集采中可能会存在临床替代用药问题。目前国内外对生物类似药的真实世界临床替代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循证证据不足,各国皆认为生物类似药临床替代应由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和患者个体特征决定。
另一方面,企业产能管理和扩产能力是单抗药物纳入集采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单抗药物企业在集采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扩产的问题,但是单抗药物生产过程中制约产能保障和扩产的因素较多。在生产工艺方面,产能的最大制约因素在发酵培养阶段,其次是分离纯化阶段,再次是无菌制剂阶段。在供应链方面,培养基和蛋白A填料供应链对产能和扩产的制约程度较大,过滤材料和包装材料对产能和扩产的制约程度较小。在质量管理方面,变更管理的研究、验证和报批周期影响扩产进程,同时,人员管理因素也是影响单抗产能扩大的重要影响因素。集采可能会带来扩产的可能性,但目前单抗药物的扩产路径均需较长时间,是一个中长期逐渐递增、循序渐进的过程。
单抗药物价格形成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市场成熟度方面,单抗药物市场竞争尚不充分,符合集采品种较少,生物类似药研发成本较高,降价空间较仿制药有限,单抗药物产业发展是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目前市场尚不成熟,且应同时考虑如何推动中国生物药产业国际化的目标,集采对产业发展预期、价格水平及行业集中度影响大。二是临床使用生物药适应症难以自动外推,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较难规避,单抗药物临床替代尚不不明确,缺乏指南及法规指导临床使用,用药监测机制尚不健全,替代风险识别管理能力较弱。三是供应保障方面,产能保障制约因素多,实际产能难以估计,生产周期长,出现短缺难以调配弥补,扩产难度大,短期改变供应量难度大。
基于以上关键因素建议单抗药物价格发现机制采取三步策略。短期,创新生物药仍以医保谈判为主,各省或省际联盟探索生物类似药集采机制,并及时评估政策成效和影响;中期,等生物类似药市场成熟度较高、产能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时考虑对适宜的生物类似药开展药品集
采;长期,建立完善的医保支付标准制度,作为常态化调节生物类似药价格的主要机制。集采产品逍选过程中,建议结合我国生物类似药品种成熟度、临床经验、市场规模、产业基础等因素,尽量选择上市时间较长,生物类似药上市数量多、采购金额高、临床效果好的品种。在中选规则中,可通过增加中选企业数量形成多元药品供应格局,在分配量规则中,可针对企业当时的最大有效产能科学设立分配量熔断机制,包括待分配量和医疗机构超量,避免因中选企业短期扩产能力不足影响患者用药连续性。在集采准备过程中,医保部门应协调有关各方当面向申报企业开展充分详实的产能信息填报与收集工作,准确掌握目前国内市,单抗药物生产企业的产品情况、生产线情况、产能与产量情况、生产周期、辅料包材情况等信息。在实施过程中,建议医保部门与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单抗药物供应短缺预警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相关部门对生产储备信息进行分析、适时开展检查评估,保障患者用药。
四、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受研究周期限制和新冠疫情的影响,课题组主要采用线上会议和电话访谈形式进行了多轮调研,未能开展单抗药物生产企业实地调研。其次,课题组主要通过专家访谈获取大量资料,对部分影响因素的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局限性。
如前文所述,本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已上市单抗药物在适应症分布、市场竞争程度、医保支付标准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如何在价格形成相关政策制定中体现差异化特点,提出更具操作性的政策设计和完善建议,有待下一阶段继续深入研究。
第一章:我国单抗药物上市情况
单抗药物是指由人工制备的杂交瘤细胞生产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决定簇起作用的抗体药物,具有高靶向性、特异性的特点,在临床用药中具有疗效确切、减少正常细胞受损、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独特临床治疗优势,主要应用于癌症、免疫性疾病等重症领域疾病治疗。本章通过梳理我国单抗药物上市品种情况、市场规模等内容,重点关注生物类似药上市情况,深入分析我国单抗药物产业发展现状。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