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冠疫情和极端天气等事件的冲击,人们越发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宣布,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项承诺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式的事件,开启了中国以碳中和为目标,从能源、经济、科技等领域全面向低碳转型的新时代。
本文梳理了近年来资本市场主要绿色金融产品及其发展情况,主要包括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股权投资、私募股权(PE)和风险投资(VC)以及ESG投资等内容。此外,考虑到绿色保险对于推动发展绿色金融及相关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比如降低绿色建筑可能面临的洗绿风险、降低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农业相关气候风险,以及保险资金在绿色资本市场的运作等方面,本文也将绿色保险纳入讨论范围。基于以上经验,本文总结了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主要框架,识别了进一步发展的挑战和发展障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本文用大量的数据和案例梳理了我国绿色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并希望为相关投资者、金融机构、企业、政府部门以及地方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提供借鉴。此外,我们也希望其他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一带一路”地区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能够从中国绿色金融的诸多实践和发展经验中有所借鉴,促进经验的总结,为更广泛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双碳目标的激励下,我国步入了绿色发展的快车道。近年来,中国探索形成了以政策标准体系、环境信息披露框架、激励约束机制、产品和服务体系、国际合作为支柱的绿色金融框架,并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之一,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其他绿色金融产品,为支持我国实现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重要基础与保障。
在顶层设计方面,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为中国绿色资本市场的发展搭建了制度保障;2016年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为绿色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这些文件成为我国发展绿色金融市场的顶层设计。
在绿色金融产品方面,中国的绿色金融产品历经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目前已形成了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含资产证券化ABS)、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多种资产类别。在碳中和的背景下,中国绿色金融产品更加丰富,绿色资本市场规模不断增长。2022年中国本外币绿色贷
款余额已经达到22.03万亿元,存量规模全球第一;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末,当年绿债发行规模超过8690亿元,同比增长50.3%;此外,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领域PENC和ESG投资等相关产品和市场也取得显著进展。
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国家级绿色标准体系的经济体之一,并已出台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的界定标准。在标准接轨方面,中国积极通过联合国、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平台参与国际标准工作,并与欧盟在可持续金融国际合作平台(IPSF)牵头对中国和欧盟的绿色与可持续金融标准进行了对照,发布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共同分类目录》的推出,对于提高不同标准的可比性、推动中欧金融机构和企业到对方市场发行绿色债券、促进绿色投融资跨境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绿色金融激励机制方面,中国的政策制定部门和地方政府从财政、货币和监管等角度,先后出台了多种形式的绿色考核与激励机制。比如,人民银行将符合条件的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纳入央行再贷款合格抵/质押品范围,并于2021年11月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向可再生能源等符合条件的绿色投融资活动提供低成本资金。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激励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绿色融资工具进行奖补,包括财政贴息、保费补贴、绿色企业上市奖励、绿色债券认证费用补贴和奖励等,以降低绿色融资工具的成本和风险。
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完善了绿色贷款统计制度,并定期公布相关数据;人民银行还通过金融标准委员会发布了《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为金融行业推荐国家标准,并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地区广泛使用;交易所和交易商协会提出了绿色债券信息披露的具体要求,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要求也在不断完善,包括鼓励按照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建议框架等国际标准开展信息披露;生态环境部有关环境信息强制披露的主体已覆盖重点排污单位、上市公司和非金融债券发行人。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