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模式研究报告.pdf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近年来,我国低值可回收物的产生量不断增加,2021年全国城市及县城垃圾清运量达3.17亿吨,其中废玻璃、废塑料、废旧纺织品等低值可回收物占比高达40-50%,年产

生量约1.4亿吨,大多混入生活垃圾等焚烧处置,材料化平均利用率不足30%,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还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碳排放增加的问题。

近年来,厦门市结合生活垃圾分类,初步探索出了“政府统筹部署支持—企业专业化运作一居民积极参与”的覆盖前、中、后端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模式。政府通过发布低值可回收物指导目录,加强分拣中心用地保障,委托专

业化企业开展市场化运营,在回收端推动生活垃圾分类与低值可回收物分类回收融合发展,在处置端建设低值可回收物分选中心提高可回收分选效率,并推动分选出的低值可回收物与后端再生利用基地有效衔接,构建起闭环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政府将原用于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补贴转移给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分选,在不增加财政负担的同时实现了垃圾变废为宝。

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模式适合在具备较好生活垃圾分类基础的大中小城市普遍推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当前,低值可回收物作为废弃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经济价值低、产生来源分散、回收利用较难,成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最大短板。传统的焚烧或填埋的处理方式,既造成了资源浪费,也带来了一定的污染和碳排放问题,不能适应新时代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要求,迫切需要探索新发展理念,寻找更加优化的发展路径。

根据对厦门市生活垃圾四分类中其他垃圾进行的成分调研数据分析结果,在其他垃圾中低值可回收物的占比约为12%-43%,按照厦门市一天产生5000吨其他垃圾、平均20%低值可回收物占比计算,每天约有1000吨低值可回收物产生。在开展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之前,厦门市绝大部分低值可回收物均采取焚烧处置的方式处理。近年来,厦门市不断完善政策机制、建设回收利用体系,探索出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的“厦门模式”,实现了低值可回收物的资源化、规模化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具有重要的

示范意义。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