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观测性成熟度模型白皮书.pdf

21世纪,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加速改变世界,数字化浪潮对各行各业成席卷之势,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引领着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的变革。数字化已经不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的使命,而是全行业、全社会的共同发展趋势。如何用数据为企业赋能,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企业业务的转型、创新和增长,已经成为当下全球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数字化正在重新定义企业的未来导向,这与企业的业务模式、业务体系及客户体验息息相关,也为持续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了核心动力。而云计算已经逐渐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佳选择,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爆发的背景之下,企业上云这一进程被按下了加速键。

云计算时代下,企业的应用交付链路越来越复杂,云原生、微服务、大型分布式等新技术给企业带来竞争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云深不可见”难题突显。这些高度动态化、分布式的云原生技术与以往截然不同,这导致复杂性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这些复杂性已经超出了现代IT团队的管理能力极限,并且还在不断扩大。若想解决这些复杂的挑战、并随时了解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所发生的一切,需要全新的技术出现,“可观测性(Observability)”应运而生。

可观测性是当今IT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Gartner将其列为 “2023年度企业十大重要战略技术趋势”之一,并指出可观测性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尤其是近年来云计算的广泛普及, “可观测性”逐渐取代“监控”成为了企业IT建设与运营的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可观测性作为一种技术或方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除了在IT运维领域,还可以在许多其他领域发挥作用并取得突破,为社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自2018年,云原生计算基金会(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CNCF)正式将可观测性引入IT领域以来,可观测性市场迅猛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可观测性解决方案,企业也在寻求不同的方式打造可观测性能力。然而比较棘手的是,传统的监控厂商与新生的可观测性厂商,均使用了相同的术语与概念,这导致客户对于可观测性的定义变得模糊,甚至很难区分出哪些是真正的可观测性方案。

可观测性能力的成长,并不是简单的工具堆砌

随着软件系统的复杂性不断增加,以及对数字化体验的高质量需求日益增强,可观测性工具的增多成为了必然趋势。根据Enterprise Strategy Group (ESG)的一项调查,超过63%的企业组织拥有超过10种以上的工具,但即使拥有这么多工具、故障排查依然面临着困难。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