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政策值得期待?.pdf

·年初以来市场对经济增长预期逐步调低,从强复苏走向弱复苏。4月中下旬以来多维度高频数据也印证市场预期,尤其高频地产销售量下降较快,宣告一季度活跃的经济动能开始降温。

·5月统计局和央行分别发布4月通胀和金融数据,面对4月-2411亿元的居民新增信贷,市场开始表现出对未来的一丝忧虑。与此同时,市场也开始期待未来能否会有进一步政策发力。

·历史经验表明,偏弱的出口叠加偏弱的地产,托底经济政策便有望面世。当前青年失业率超过20%,受毕业季季节性因素影响,6-8月青年失业率或进一步走高。年初两会明确公布解决1200万城镇新增就业是今年政府重要工作目标,市场因此对未来政策发力抱有较高期待。

·未来或将迎来哪些政策?回答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回顾历史既有政策发力,细数中国政策工具箱内有哪些工具可以使用。

·回溯历史,我们发现中国政府常用七类政策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 (1)传统托底工具;

· (2)消费刺激政策;

· (3)地产稳定政策;

· (4)就业扶持政策;

· (5)民企支持政策;

· (6)外资吸引政策;

· (7)债务风险化解政策。

>托底政策:财政加杠杆,货币宽松。

·传统逆周期政策主要有财政、货币两大类,尤其应对短期经济压力,财政和货币宽松效果比较及时。

·地产销售下行,财政预算内收入不足背景之下,未来货币宽松和中央财政加杠杆都有可能。现在分歧是货币宽松力度可以有多大,中央加杠杆具体方式是什么。

·我们一直认为货币政策是否宽松,尤其基准利率是否调整,锚定地产销售。

· 4月以来地产销售表现回落,未来一段时间地产下滑趋势或将延续。若未来地产下行幅度较大,货币宽松力度同样值得期待。另一方面,若未来地产走弱态势温和,货币宽松力度也就有限。

·至于中央加杠杆方式,我们综合两个维度来论证。

·首先是今年财政预算收入资金有限,仅靠税收和土地出让金无法满足财政支出。根据我们测算,今年4月财政收支勉强维持平衡,进入5月以后财政需要开拓税收和土地出让金之外的资金来源渠道。

·其次,针对特殊时期,历史上中央政府加杠杆可以有特别国债、PSL、专项建设基金等特殊工具。这些特殊融资工具额度上往往由中央拟定,没有硬性上限,落地效率快,更为重要的是,此类工具信号意义强,能够有效提振市场信心。

·若想释放较强稳增长信号,则未来有可能启用PSL、特别国债之类的特殊融资工具;若只维持财政运算平衡,并不需要释放较强政策信号,那么年内财政平衡更多依赖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等传统预算外资金扩容渠道。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