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K异常激活与多种血液瘤和自免疾病相关。 BTK在CLL/SLL等多种B细胞血液瘤中,以及在RA、MS、SLE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介导与疾病密切相关的病生理过程。
多款BTK抑制剂获批治疗B细胞血液瘤,相关市场空间巨大。目前全球获批五款BTK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多种B细胞淋巴瘤。2022年上述产品全球销售额约111亿美元,同比增长8.6%。
二代BTK抑制剂临床优势明确,有望快速替代伊布替尼。伊布替尼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的BTK抑制剂,2022年全球销售收入超过70亿美元。阿卡替尼、泽布替尼、奥布替尼等第二代BTK抑制剂着力改善药物靶向性及选择性,取得了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泽布替尼凭借优异的头对头临床研究数据,确立了其BTK靶点的同类最佳地位,有望快速替代伊布替尼市场。
三代BTK抑制剂Pirtobrutinib获批上市,成功开拓cBTKi耐药后市场,前线治疗潜力仍待观察。2023年1月,非共价BTK抑制剂Pirtobrutinib获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共价BTK抑制剂耐药后的MCL患者。初步耐药分析数据表明其可能较伊布替尼更早出现耐药,其前线市场潜力仍有待观察。
投资建议:建议关注百济神州(688235)、诺诚健华(688428)、恒瑞医药(600276)等。
BTK参与维持B细胞的生理功能。BTK(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是一种非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NRTK),属于TEC激酶家族,在B细胞表面受体(BCR)等信号传导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生理情况下,BTK参与B细胞的发育成熟,以及B细胞的增殖、运输、趋化、黏附等过程。
BTK异常激活与多种血液瘤疾病相关。在CLL/SLL等多种B细胞血液瘤中,BTK持续激活下游AKT,ERK和NF-kB等通路,抑制恶性B淋巴细胞的凋亡,导致后者的异常增殖。
BTK异常激活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相关。在RA、MS、SLE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BTK介导与疾病密切相关的病生理过程,包括产生自身抗体、分泌多种促炎因子。
BTK抑制剂作用于BTK催化结构域的ATP结合区域,其中共价BTK抑制剂作用于C481位点。BTK分子由659个氨基酸组成,其结构可分为PH、TH、SH3、SH2和催化结构域等5个结构域。C端的催化结构域包含了激酶的ATP结合、底物催化以及调节自身活性的亚结构。BTK抑制剂主要作用于位于激酶裂口区的ATP结合区域。
激酶结构可分为N端区域(N lobe)和C端区域(C lobe)两个区域,在两者交界的裂口区即为ATP结合的区域,也是激酶抑制剂药物的主要作用区域。位于C端区域的亚结构活化环(activation loop)为激活激酶本身的调控区域。
C481是位于BTK激酶ATP结合区域的一个半胱氨酸,系共价BTK抑制剂的结合位点。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