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开宏观】中国财政的余粮与未来.pdf

近年来,财政通过收入端减税降费、支出端扩大支出,扩大赤字和债务,有力地抗击疫情、兜底民生、促进科技创新,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但是,对应的是经济下行叠加减税降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部分地方重回“吃饭财政”,各地财政运行压力较大。

然而,在宏观税负下行、政府支出责任范围扩大以及经济社会风险财政化的作用下,财政紧平衡和收支矛盾加剧将是未来的常态。财政之难,难在多目标平衡:要实现发展与安全的平衡、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减税降费和财政可持续性的平衡、短期经济社会稳定与长期内生增长动力的平衡、民生福利改善与科技强国的平衡。

本文主要解决五大问题:一是如何认知财政是政治经济学的集中体现?二是2022年的财政形势如何?三是如何理解2023年的财政政策以及展望2023年财政形势?四是中央如何定调十四五期间的财税体制改革?五是短期内财政有困难,但又不能大幅度提高赤字和债务透支未来政策空间,短期、中长期分别需要从哪些角度解决财政面临的压力?

财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财政主要处理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本质是事关全局的激励机制,要实现各方主体的激励相容。从历史以及国际比较看,财政若出现危机,社会危机亦不远;财政体制若不理顺,则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市场主体难有稳定预期,中央与地方权责不清,导致中央宏观调控能力下降、地方积极性难以调动。不同的财政体制意味着不同的激励机制,直接影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居民和企业的预期和行为。

改革、发展、稳定均离不开财政,甚至财政行为本身就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第一,改革要付出艰难代价,调整体制机制、和平安置触动的利益群体,需要财政赎买。尤其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结构性改革更加需要发挥财政的作用。第二,中国仍处发展中阶段,城镇化进程推进以及应对经济下行期仍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财政在稳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稳定的国际国内大局亦需要强大的国防、外交和公安队伍,同样需要财政。

但现实却是,近年来宏观税负持续下行、财政汲取能力下降,财政收支矛盾持续凸显、紧平衡成为常态。地方政府尤其是部分基层政府重回“吃饭财政”,通过处置国有资源资产以及压减公共服务支出缓解矛盾,甚至出现了拖欠工资的现象,“保工资、保民生、保运转”再度成为重要内容。

从财政收入看,经济增速换挡、大规模减税降费和房地产下行拐点等导致财政收入增速下行。中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如人口总量达峰、老龄化和少子化并存、土地和能源等生产要素成本攀升、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等导致经济增速下行具有长期性。大规模减税降费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税基扩大的作用边际递减。从财政支出看,民生福利改善、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职能驱动刚性支出易上难下。财政收支矛盾加剧的直接结果就是赤字和政府债务攀升,财政以自身风险的扩大化解了经济社会风险,财政可持续性问题越发重要。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