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未来方向与政策路径*
发展碳金融对于活跃碳市场、满足经济社会低碳转型资金需求具有重要意义。202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意见》),这是首份由中央层面出台、专项支持全国碳市场发展的政策文件。《意见》在“着力提升碳市场活力”章节中,对发展碳金融作出整体部署。我国碳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下一步应参考国际经验与教训,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碳市场融资工具,稳妥推进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交易,不急于推出碳期货等衍生品,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实际的发展路径。
把握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未来方向与政策路径
发展碳金融对于活跃碳市场、满足经济社会低碳转型资金需求具有重要意义。202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意见》),这是首份由中央层面出台、专项支持全国碳市场发展的政策文件。《意见》在“着力提升碳市场活力”章节中,对发展碳金融作出整体部署。我国碳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下一步应参考国际经验与教训,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碳市场融资工具,稳妥推进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交易,不急于推出碳期货等衍生品,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实际的发展路径。
一、我国碳金融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
根据国家标准《绿色金融术语》(GB/T 45490-2025),碳金融是基于碳配额、碳信用等碳资产的资金融通活动,包括碳市场交易工具(如碳期货、碳远期、碳期权)、融资工具(如碳质押融资贷款、碳回购)和支持工具(如碳指数、碳保险)。2013年起8个地方碳市场陆续启动、2021年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2024年国家核证自愿减排机制(CCER)重启,为发展基于碳市场配额和CCER碳信用的碳金融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国碳金融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是融资规模不足。多个地方碳市场曾推出碳回购、碳债券、碳基金,但多为非标准化产品,各地产品规则不一且互不联通,一些产品首发后无续发,变成“PPT产品”。碳质押融资情况相对较好,但也面临难点堵点,如难以界定融资模式是“质押”还是“抵押”、融资周期被限制在单个碳市场履约期内、质押碳资产处置难等。据统计,截至2022年8月,上海碳市场累计开展碳配额质押融资16笔,金额4100多万元;截至2025年8月,广东碳市场累计开展31笔,金额9300多万元。相比我国已突破40万亿元的绿色贷款体量,碳金融融资规模仍很不足。
二是金融机构难以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金融机构可参与地方碳市场交易,但地方市场规模小,且《意见》已明确不再新建地方碳市场,对存量市场还将建立定期评余家券商已获证监会许可,可以自营资金参与交易,但未获全国碳市场主管部门批准开通交易账户。
三是衍生品发展迟缓。从国外主要碳市场经验看,碳期货、碳期权等衍生品是主要碳金融工具。我国目前碳期货尚处于空白,《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禁止在规定期货交易所外开展期货交易,广州期货交易所自2021年起研究开发碳期货,但未获批正式发行。其他衍生品发展乏力,上海、广东、湖北、北京等地方碳市场曾推出远期、期权、互换,但由于成交量较小等原因,一些地方已暂停相关业务。
二、未来我国碳金融发展的主要方向
目前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展显著,以2024年国务院颁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为引领,已形成较完备的政策法规基础框架。全国碳市场顺利完成3个履约周期,各项基础制度和支持系统逐步完善。2025年扩围后,已覆盖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四大行业80亿吨碳排放,稳居全球覆盖碳排量最大市场地位。以此为基础,碳市场为碳金融创造发展条件;同时也需要引入碳金融,才能助推碳市场达到更高发展水平。2024年,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研究丰富与碳排放权挂钩的金融产品及交易方式,逐步扩大适合我国碳市场发展的交易主体范围”。2025年8月,中办、国办出台《意见》再次表达对碳金融的支持态度。根据《意见》,未来碳金融发展应面向两大方向。
第一,把发展融资工具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更好发挥碳市场对绿色金融的带动作
用。
一方面,实体企业需要盘活碳资产撬动融资。预计为实现碳中和,我国累计投资金额或将超过百万亿元人民币(表1)。要获得充分融资,不能只依靠企业信用,还需提供抵质押等担保。但在低碳转型过程中,企业原有高耗能、高排放生产设备作为抵制押品的价值将不断降低,需要拓展新的抵质押物。目前全国碳市场拥有约80亿吨碳配额,《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碳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CCER机制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我国将拥有全球最多碳资产。即使在当前较低碳价下,估计碳资产规模也可达近万亿元。发展碳金融,将这部分碳资产循环使用发挥抵质押担保作用,每年可能撬动数万亿绿色融资。

估和退出机制。而全国碳市场一直未放开除控排企业外的其他主体参与交易。目前十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报告已上传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深度报告下载及1年更新。3天内不满意退出星球款项原路退回,欢迎试用。到期续费仅需5折
(如无法加入或其他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