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中心服务商分析报告(2025 年).pdf

前 言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高效能计算资源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算力中心作为数字经济的底层基座,支撑着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落地。算力中心服务商基于建设和运营数据中心(Data Center),为各类企业和机构提供计算资源、存储空间及网络连接等服务,兼具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集成与技术服务多重角色,成为推动全球数字化进步的关键力量。
2024年,算力中心行业在政策红利释放、技术迭代加速与市场需求爆发的多重驱动下,面临资源区域优化、绿色低碳转型及全球化竞争等核心挑战。本报告聚焦代表性算力中心服务商的战略实践,解析政策响应、技术布局与市场拓展的底层逻辑,旨在为行业研究者、投资者及企业提供趋势洞察与决策参考。如需交流建议,欢迎联系报告团队:dceco@caict.ac.cn。

一、概述
在《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及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等多政策影响下,本报告聚焦2024年算力中心行业发展动态,以服务商企业为研究主体,构建分析框架:
首先从算力基建优质升级、算力布局立体化、市场壁垒强化、经营模式转型四大维度解析产业发展总览,继而开展海内外市场环境对比分析,揭示智能算力结构性升级、场景化技术迭代等需求特征;通过提炼算电协同、智算池化等五大发展热点,构建“建设布局广度-技术创新高度-市场经营能力”三维评价体系,以“三维三象限”矩阵量化头部服务商综合实力,最终形成对行业分层竞争格局与生态重构路径的系统性洞察。
二、产业发展总览
算力中心产业正在经历深层变革,本节从质量变革、结构优化、竞争格局、模式创新四大维度解析产业演进逻辑,同时结合政策导向与技术趋势,为后续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一)算力基建注重升“量多”为“质优”
我国算力基础设施整体初具规模,推动数实深度融合。2024年我国通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累计建成5G基站425.1万个,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26.56亿户,为算力应用构建强大支撑网络。据国家数据局统计,截止2025年一季度,我国“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算力规模占全国总算力规模的比重达到70%以上,成为算力增长核心区域;八大枢纽节点智能算力达174.11 EFLOPS(FP32),占比达80.8%,国家枢纽节点“算力高地”地位日益突出。算力基建的协同演进加速了“数实融合”进程,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容,GDP占比和各产业渗透率逐年提升,这一进展与《数字中国建设2025年行动方案》高度契合,标志着我国“数实融合”迈向更高能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质生产力。
政策规划以高效提质为核心,以节能降碳为关键抓手。2024年我国绿色节能成效显著,实现了供给能力与可持续性双提升。《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等多项政策文件提出布局合理、绿色集约的基础设施一体化格局,推进用能设备的节能降碳改造,并优先推广新能源、液冷、分布式供电、模块化机房等绿色高效方案;同时,对算力中心上架率、PUE、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关键指标作出明确要求。各地方城市在落实具体指标上虽略有差异,但都在积极推进以能效标准倒逼算力中心绿色化升级路径。算力中心的能效专项监管及能耗管理逐步收紧。政策组合的深化落实有效推动了算力产业的高效、节能和可持续发展。
AI大模型加速演进,算力需求从“粗放扩张”转向“高效复用”。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不仅依赖新增基建的前瞻布局,更需借助技术创新激活存量资源。一方面,AI技术迭代突破存量设施性能瓶颈,新一代AI芯片推动传统机房服务器升级为面向大模型“训推一体”的计算设备,液冷、存算一体等技术让老旧数据中心在有限空间承载更高AI负载,以此提升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AI场景化发展优化了资产价值,传统IDC通过适配“AI+行业”细分场景,如增设AI质检算力层、改造自动驾驶仿真算力区来降低算力建设成本。优化存量资源既能避免千亿级重复投资浪费,又能提升单位算力能效,实现效率跃进与成本优化的动态平衡。
(二)多样算力共促算力布局立体化
我国在用机架规模连续多年实现跨越式增长。2017到2024年我国在用机架规模稳步提升,2024年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数超900万架,7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近23.35%,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早期(2018-2019年)同比增长率超35%,反映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驱动下,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呈爆发式增长;2020年后仍保持超20%的年均增速,行业逐步进入稳健增长阶段;2024年同比增长11.11%,或因基数扩大以及行业对算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整体来看,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稳步提升,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的同时,也在不断优化结构,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完整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最新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