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医美科技:一场关于医疗、技术与产业认知的再校准
近十年,中国医美行业快速增长,市场规模、用户渗透率、资本关注度皆创历史新高。然而在喧嚣之中,许多行业从业者、医疗机构、甚至投资人依然存在疑问:
◆医美到底是什么产业?
◆它更像医疗,还是更像消费?它是技术升级,还是模式创新?
◆它值得长期投入,还是只能快进快出?
尤其是近两年,一批原本与“美容”无关的企业正在密集入局——从医疗器械公司、创新药企,到功效护肤品牌、互联网平台、Al算法团队。为何它们不约而同瞄准了这个赛道?又是怎样的技术路径与产业机制,让医美逐渐从“美容”演进为一个具备系统逻辑的新型产业?
本白皮书尝试提供一个全景化的答案。
它不是用户调研型报告,也不以市场预测为主要目标,而是站在“科技+产业+服务”的交叉点,重新审视医美行业的结构与价值逻辑:
■医美行业的定义,是否应回归医学与监管视角,而非营销感知?
■医美科技企业的竞争力,是否真正来自疗效、路径与医生系统?
■海外龙头企业如何构建产业能力?中国企业是否能复用这条路径?
■注射类、设备类等典型产品,当前的合规情况与技术趋势如何?
■一个医美产品从想法到上市,必须跨越哪些关键节点与服务体系?
■新一轮产业融合中,医疗、药械、化妆品、平台公司各自的角色与未来方向又是什么?
本白皮书基于编写组在医疗科技领域长期的观察经验,整合了大量企业案例、监管文件、注册证数据与行业一线访谈,为医疗器械企业、化妆品公司、医美服务机构、投资机构提供结构化的认知框架与落地参考。
我们希望,它不仅是一本关于医美的白皮书,更是一本关于产业融合时代,如何构建可持续科技路径与组织能力的参考报告。
姚贵金、赵清
2025年5月
第一章什么是“医美科技”?定义、边界与产品体系
医美科技,同时承载了“医疗技术”的逻辑与“审美驱动”的动力。它是医疗系统的一部分,也是科技应用的新阵地。
本章旨在厘清医美科技的边界与定义,回顾它从边缘诊疗服务逐步演进为独立细分行业的全过程,并从全球视角审视医美产品在监管、分类与使用场景中的异同。无论是企业、投资者、医生还是消费者,唯有先准确理解“医美科技是什么”,才能判断“它会向哪里发展”。
1.1什么是“医疗美容”?多维视角下的定义与边界
在讨论“医美科技”之前,我们必须从一个更基础的问题出发:什么是“医疗美容”?不同国家的监管机构、产业参与者、医生与用户,对其内涵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本节将尝试从法律、监管、医学、社会、产业五个维度,厘清医疗美容的核心定义,并最终回到一个面向未来的综合性判断。
1.2.1法规与监管视角:以“创伤性技术”为核心界限
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
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
这一官方定义清晰划定了生活美容与医疗美容的边界,关键点在于是否涉及创伤性或侵入性医学技术。具体包括:
■手术操作(如隆鼻、吸脂、双眼皮手术等);
■注射治疗(如肉毒素、玻尿酸、童颜针等);
■能量设备(如激光、射频、超声、冷冻治疗等);
■其他医学介入行为(如术后修复、瘢痕干预、组织再生刺激等);
所有上述行为必须在具备医疗资质的场所,由取得相应执业资格的医生进行。
这一监管框架不仅存在于中国,也与欧美、日本等国家的监管主张一致:只要技术行为具备创伤性或具有潜在医疗风险,即归入“医疗范畴”。
1.2.2医学视角:非疾病性干预,但仍为“医学技术”
尽管医疗美容的对象并非疾病患者,其目标也并非治愈,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是医疗行为。从医学视
角出发,医美属于:
■非治疗性医疗(Non-therapeutic medical service);
■形态与功能改善类干预(Functional &morphological enhancement);
■需使用注册医疗器械或药物产品;
■需由专业医师评估、操作,并承担医疗风险与后果管理责任;
1.2.3社会与用户视角:由“变美”动机驱动的医疗服务
从用户角度来看,医美的本质是一种“外貌改善服务”,其背后的动机来源于:
■审美期待(更年轻、更对称、更有线条感);
■社会表达(自信、职业竞争、婚恋优势等);
■情绪价值(治愈外貌焦虑、减缓老化恐惧);
因此,虽然医美本质上是医疗行为,但其服务属性更像是“情绪驱动下的审美干预”。
这使得医美在交付过程中必须具备双重能力:1.技术安全与疗效控制;2.审美表达与体验感设计。由此也催生出一个“既懂医疗,又懂审美”的复合型新职业生态。
1.2.4产业视角:一个逐步走向独立的“科技-医疗-消费”融合体
在产业观察中,医疗美容已经不再是传统医疗体系的附属业务,而正在成长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其特征包括:
■拥有自己的产品分类体系(注射类、能量类、修复类等);
■拥有独立的注册审批通道与机构执业标准;
■催生一整套路径化服务逻辑(例如“面部年轻化方案”“妊娠纹管理方案”等);
■构建“品牌-技术-路径-医生-用户”的闭环生态;
■覆盖从研发、生产、注册、培训、推广到用户教育的完整产业链条。
其产业边界横跨医疗器械、药品、化妆品、消费医疗、新零售、SaaS平台,构成一个典型的“融合型新物种”。
1.2.5综合定义:医美是“轻干预的科技型医疗服务”
综合以上各角度,思宇提出以下更符合当下理解的定义:
医疗美容,是指基于医学技术、在专业机构由医生实施,面向健康个体、以改善容貌或形态为目标的
“轻干预医疗服务”。
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主体是医生,而非美容师;
■产品具备医疗属性,需注册与规范使用;
■用户为健康人群,但存在改善与管理意愿;
■动机为审美驱动,但交付要求疗效闭环;
■路径可标准化、品牌化、系统化,正逐步摆脱“经验+单点”的旧范式。
1.2医美的定义演变:从“非必要医疗”到“轻干预医疗”
1.2.1医美发展的三个阶段
在全球范围内,“医美”的定义始终处在演进之中。从最初作为“美容外科”的一部分到今日的“科技医美”产业,其认知边界经历了三次关键转变。
第一阶段:非必要的医疗(Elective Medical Procedures)
在20世纪中后期,尤其是1960s-1980s之间,医美多被视为“可选医疗”——即非生命所必需、无治疗刚需、由患者主动提出的服务。这一定义在法律与伦理上划定了重要边界:
■医美≠治疗:患者并不因病接受医美,而是因“改善需求”主动选择;
■医美服务由患者自行承担费用,通常不纳入医保体系;
■多数医美操作,如隆鼻、除皱、丰唇、祛斑等,技术基础来自其他临床专科(整形外科、皮肤科、
激光治疗科);
第二阶段:局部干预的医疗服务(Localized Intervention)
自1990s起,随着激光、射频、注射类产品的兴起,医美不再局限于整形外科术式,而是逐步发展出一套“非侵入式”“微创式”的干预路径。
这一阶段的主要变化有:
■技术轻量化:从手术刀变为注射针头、光学探头、冷冻探头等;
■场所多样化:不再局限医院,多数服务可在门诊、医美机构完成;
■适应症模糊化:虽不直接治疗疾病,但具备一定的生理改善作用(如改善皮肤微循环、修复瘢痕、
刺激胶原生成等);
■用户日常化:受众从极小众扩展为更广泛的“管理型”用户群体,甚至年轻人群;
第三阶段:轻干预医疗(Minimally Interventional Aesthetic Medicine)
进入2010年代以来,医美在全球范围被逐步重新定义为一种“轻干预医疗”:
■轻干预:强调疗效可控、过程温和、副作用低、恢复期短;
■医疗本质:注射类产品仍属II类医疗器械或药品管理范畴;能量类设备需严格注册;医生为核心
执业者;
■路径系统化:从单项操作走向整合路径(如“抗衰八点注射法”“眼周年轻化解决方案”);
■消费属性增强:虽为医疗,但用户在意体验、品牌、审美、价格;企业则从医疗思维转向“医疗
+体验”融合逻辑;
1.2.2医美科技的三重本质
总结当下全球对“医美科技”的定义,可归纳为三重特征:
■医疗属性不可剥离:注册证、适应症、操作规范与医生执业资格仍为其基础;
■技术路径构成核心竞争力:从产品疗效、路径设计、用户匹配到疗程闭环,均需系统性思维;
■审美驱动与情绪价值共存:用户动机与疾病无关,但依然追求“改善后获得更好生活”的真实目
标;
医美科技,是一个正在自我生长的“轻医疗”新物种。
1.3医美产品有哪些?常见分类方式与本白皮书采用的结构逻辑
医美科技产品的种类日益丰富,其命名方式常因企业宣传、医生经验、用户认知而异,导致市场呈现出多维度、重叠交叉的分类体系。在开展行业研究与产品图谱梳理时,厘清分类逻辑尤为重要。
本节将首先介绍市面上常见的几种分类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白皮书所采用的框架结构,以支持后续章节的系统展开。
1.3.1按临床应用方式分类:注射类、能量类、修复类、工具平台类
这是目前市场中最为常见、行业通用的一种分类方式。按照施术方式或主要使用环节划分:
■注射类产品
包括玻尿酸、胶原蛋白、童颜针、少女针、肉毒素等。主要通过皮下注射方式,完成组织填充、紧致、再生激活等目标。对医生操作技术要求高,疗效与产品特性、注射路径密切相关。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完整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最新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