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Humanoid Robot)通常是指那些在外观形态、运动方式(比如双足行走)、感知交互能力上模仿人类,并具备一定自主决策和执行能力的复杂智能系统。他们能与人类一起工作以提高生产力,也能够学习和执行各种任务,例如抓取物体、移动货柜、装卸箱子等等。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成为了科技圈和资本市场最炙手可热的明星之一。从科技巨头争相布局到初创企业的融资热潮,从媒体的密集报道到公众的广泛热议,人形机器人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生产力变革、社会服务升级,乃至人类生活方式演进的无限遐想。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已经经历了萌芽探索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集成发展阶段(本世纪初至2010年)、高动态发展阶段(2010年至2022年)。目前正处于智能化发展阶段(2022年至今),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下,人形机器人具有了更加智能化的感知、交互和决策能力,同时,电驱动成为“肢体”主流技术路线,实现了更加精准的行走和操作,提高了研发迭代速度。比如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就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和FSD(Full Self-Driving,全自动驾驶》芯片,通过端到端的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任务级和动作级的决策,以及复杂环境中物体、人脸和手势等的识别,再加上其全身压力计算和实时反馈机制,使机器人的四肢运动更加灵活,能够实现流畅和自然的动作。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形机器人产业整体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真正实现大规模商业化量产的产品屈指可数,市面上更多的是令人惊艳的技术原型和概念展示,距离走进千家万户、服务千行百业还有一段路要走。但这星星之火”,正预示着未来“燎原之势”的巨大潜力。行业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之后的又一个颠覆性智能终端。
人形机器人作为融合了尖端的人工智能、精密制造、先进传感与控制技术的高度集成化产物,虽然它现在处于产业化的黎明时分,但由于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仍然吸引了全球科技界、产业界和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
1.1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爆发前夜,潜力无限
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目前仍然处于爆发的前夜,整体规模相对较小,但其增长曲线陡峭,预示着有望成为一个千亿级,甚至万亿级别的市场。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在《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中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63.39亿元;203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640亿元;到2035年,将超过4000亿元。高盛等机构更是预测,在理想情况下(技术突破、成本下降与应用普及),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更乐观的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则认为未来人形机器人的需求量可能达到100亿至200亿台,将远超汽车产业的体量。
出货量方面,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年出货量尚处于数千台至万台级别的水平,主要集中在科研机构、头部企业的研发部门,已经少量特定场景的试点应用。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预计,到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市场销量有望达到1.24万台,2030年将接近34万台;2035年将超过500万台。其中,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出货量超过2,400台,市场规模超过12.54亿元。而且2025年多家企业已经反馈,第一季度的订单量已经超过了2024年全年。
近两年来,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发展迅速。据公开资料显示,截止2024年,国内外通用人形机器人整机商业公司数量约150家,其中国内企业数量超过80家,2024年人形机器人行业的融资事件超过60起。
值得注意的是,业界普遍认为2025年将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目前,已经有多家人形机器人公司发布了量产计划,数量从几百台到几千台不等。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完整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最新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