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行业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指南(2025).pdf

翻译行业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指南(2025)
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为翻译行业带来深刻影响。为引导翻译行业正确把握技术发展机遇,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技术专业委员会立足行业前沿,秉承“技术赋能、人文守正”的理念,特制定《翻译行业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指南(2025)》(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参考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单位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以及国际翻译家联盟(FIT)发布的Position Paper on the Use of AI in Interpreting和ISO 18587:2017Translation services—Post-editing of Machine Translation Output —Requirements等文件,聚焦场景应用、能力升级、技术伦理、质量管控等四大维度,旨在解决人机协同中的三大核心矛盾:效率与质量的平衡、创新与风险的管控、技术应用与人文价值的协调,为翻译行业各方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构建人机协同的翻译实践新模式提供系统性指导。本指南为2025年版本,结合当前技术发展与行业需求制定。为确保其持续适用性,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技术专业委员会将定期收集行业反馈,并在必要时发布修订版本。
一、理念重构:从辅助工具到协同伙伴
随着技术迭代升级,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语义理解、文化映射、风格模仿、多模态生成等能力不断增强,推动翻译实践模式从“人主导一机辅助”向“人机双向赋能”演进

1.1重新定义人机关系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从单向辅助工具演变为具备语义推理与文化适配能力的“数字译员”。翻译行业人员要积极转变观念、拥抱技术,将其视为具备认知协作能力的“数字伙伴”,而非仅视为效率工具。
1.2重塑翻译实践价值
翻译行业人员可发挥生成式人工智能处理术语统一、风格标准化等信息密集型任务的优势,聚焦情感传递、文化适配、创意表达等更具主观性与人文价值的环节,进一步凸显人的不可替代性。
1.3转变翻译实践模式
翻译行业人员可尝试翻译实践新模式:人类作策略层决策,确定翻译策略;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执行层任务,进行译文生成、术语对齐、多模态转换、实时检索等操作;双方联合校验,控制译文质量。
二、场景适配:全流程智能化协同升级
生成式人工智能已深度融入翻译行业,可应用于各场景、各领域翻译实践的各环节,覆盖译前预置、译中生成、译后优化等关键环节,推动在译者主导下构建“人机协同驱动”的智能化工作流程。

三、能力筑基:语言与文化核心能力深化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翻译行业人员要注重提升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核心竞争力,持续更新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能力,借助智能技术实现素养跃升,从而在智能协同中持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价值,保持人类主导地位。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完整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最新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