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山之石:美国80年代投行并购潮的深层逻辑与实施路径
1.1.经济转型压力与资本市场变革
1.1.1.经济转型提出更高要求,金融改革成为必然选择
1)从滞胀危机到科技创新,驱动金融体系转型
1970年代滞胀重创美国经济,制造业表退与能源危机加剧产业调整。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滞胀”危机,经济增长停滞与高通胀同时出现,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1973年,石油禁运引发能源危机,油价飙升300%,制造业的生产和运输成本急剧上升,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压力。与此同时,美国的传统制造业,如钢铁和汽车行业,面临来自日本和德国的激烈竞争。以通用汽车为例,其市场份额从1970年的50%骤降至1980年的35%,美制造业就业人数在1969年至1996年间下降了32.9%,工厂倒闭潮席卷了许多传统工业域市,导致大量工人失业。在此期间,美国经济经历了三次衰退:1974-1975年、1980年和1982年。通胀率在1980年达到13.5%的高点,而1982年的平均失业率更是攀升至9.7%。为应对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调整能源政策,扩大阿拉斯加和墨西哥湾的石油开发,并加大对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试图缓解能源危机对经济的冲击。科技创新推动美国经济转型,高科技产业成为新增长点。1980年,美国先后通过《拜杜法案》和《史蒂文森-怀德勒法案》,确立了联邦政府资助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与转化机制,明确高校、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在发明成果中的权益安排,推动科研成果面向市场开放。军工技术向民用市场转化也加速了信息技术进步,1981年IBM推出首款个人电脑IBM 5150,标志着信息革命的开始,科技创新成为经济转型的关键动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军工技术的民用化推动了经济复苏。随着科技企业崛起,资本市场的融资需求持续上升,然而,高科技企业的高成长性、高投入和高风险特征使其难以依赖传统银行贷款,更需要直接融资支持。为此,美国在1980年代初启动金融市场改革,放松银行监管,推动直接融资体系发展。同时,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采取紧缩货币政策,遏制通胀,稳定资本市场,为科技企业创造融资环境。风险投资迅速增长,从1980年前每年不足2亿美元增至1987年的49亿美元,催生了DEC、苹果和基因泰克等科技公司。
2)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海外扩张对授行业务提出更高要求
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美国企业加速了海外扩张。例如,ITT公司(International Telephone &Telegraph)在这一时期进行大规模并购,曾在1960年至1977年间收购350多家公司,包括喜来登酒店、Avis租车和哈特福德保险公司等,业务扩展至全球。此外,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 Inc.)在80年代加快国际扩张步伐,通过设立合资企业、并购当地制造商以及扩大生产基地来增强其全球竞争力。1970年至1989年间,美国非金融企业海外子公司债务资产从约35亿美元增长至420亿美元,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企业跨国发展需要投资银行提供承销、并购顾问、外汇对冲等综合金融服务,对投行的资本实力和服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完整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最新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