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品牌发展报告(2024).pdf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十分重视农业品牌打造,持续推进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开展脱贫地区农业品牌帮扶,加强农业品牌营销推广等工作。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最新资料显示,2023年,我国农业目录体系初步形成,全国精品培育品牌144个,省级目录区域公用品牌1100余个,企业品牌1700余个,产品品牌约2000个,31个省(区、市)均出台品牌支持政策,已形成部级统筹抓精品、省级系统抓目录、市县推进抓落实的品牌发展促进机制,我国农业品牌建设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茶叶品牌是农业品牌的重要成员,2022—2023年15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进入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额占比超10%。由新华通讯社、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等联合发布的“‘2023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上榜茶叶品牌达26个,占据四分之一以上席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茶产业大有前途,要打出自己的品牌,把茶产业做大做强”“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等重要指示精神,茶叶主产区围绕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供给质量、强化市场跟踪、壮大品牌主体、开展品牌帮扶、加强宣传推广、支持渠道拓展、强化品牌管理等重点任务,支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以品牌带动做强茶产业。茶叶品牌在农业品牌整体发展促进机制下,整合政产学研等各界资源,充分利用“锻造国家农业品牌”全媒体公益宣展、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平台,加强茶叶品牌营销推广,提升品牌价值,推动品牌发展。

第二章 中国茶产业整体发展情况
统筹做好“茶文章”
姜仁华2
茶产业是富民产业、生态产业、健康产业、文化产业,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茶产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产业规模与效益实现量质齐升,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茶产业发展之路。
近代以前,我国一直是世界茶叶生产、贸易大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茶叶生产迅速恢复,改革开放后更是进入发展快车道,可将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78年,是茶园面积快速扩张期。这一时期,通过垦
殖荒山和荒地,开辟新茶园,我国茶园面积从230多万亩快速增长到1600万亩左右,同期茶叶总产量年均增长率为6.93%。由于面积增速过快,加上经营粗放,在茶叶生产规模扩大的同时,单产总体上没有明显增长,有些年份甚至出现负增长。
第二阶段是1979年至1999年,这一时期的茶产业稳定发展。茶园面积基本
上维持在1600万亩左右,茶叶总产量则提高较快,从27.72万吨增长到67.6万吨,茶叶单产从每亩17.59千克提高到每亩39.87千克。茶产业发展从以面积扩张为主转向依靠科技增加单产为主,单产提升对总产量增加的贡献率达到93.01%。
第三阶段为2000年至今,这一时期是茶产业的质量效益提升期。茶园面积、
茶叶总产量和单产全面提升。2000年至2022年,茶园种植面积增加2倍多;总产量从68.33万吨增长到334.21万吨;单产从每亩41.83千克提高到每亩65.87千克。2022年,我国茶产业内销总量为239.75万吨。
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视、茶类结构和区域布局的优化调整、消费市场的不断拓展以及科技进步,我国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六大茶类协调发展。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能生产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六大茶类的国家。近年来,六大茶类全面发力,形成了以绿茶为主导、六大茶类协同发展的新局面。2022年,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产量占比分别约为58.3%、15.2%、9.8%、13.4%、3.0%和0.4%。从增长速度看,规模最小的黄茶因其基数低而增长最快。绿茶虽然占比有所下降,但从绝对量来看,仍居产业主导地位。
特色优势区域初步形成。目前我国共有21个产茶省(区、市),1000多个产茶县(市、区),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重点区域、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重点区域、长江上中游特色及出口绿茶重点区域和西南红茶及特种茶重点区域四大优势特色产区,目前四大优势产区产量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90%以上。
茶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按照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的思路,我国茶产业呈现渠道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态势。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茶叶流通模式不断创新,新茶饮异军突起,有效满足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多元化新业态快速发展,茶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与文化、旅游、教育、健康等行业紧密结合,正在走出一条从一产到三产、从农产品到休闲品的发展新路。
茶科技硬实力和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已建成完善的茶学科技教育研发体系;建有遗传多样性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圃,茶树良种覆盖率不断提升;茶树修剪和大宗茶采摘、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名优茶机制率高,茶园绿色生产技术广泛应用,科技对茶产业的贡献率不断提升。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日益普及并得到世界认可,我国牵头组织推动联合国设立的“国际茶日”已是全球农业领域的国际性节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一步深化了茶文化交流互鉴。
茶叶出口稳中有增。2023年,我国茶叶出口量36.75万吨,出口金额17.41亿美元。截至2023年底,我国茶叶出口总额、绿茶出口量居全球第一位。我国是重要的茶叶贸易国。

第三章 茶叶品牌政策情况

走向精细化的茶叶品牌政策
品牌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积极有效的农业品牌政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农业品牌政策总体上与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进程相适应。茶叶是中国传统农业体系中的主要经济作物,茶产业品牌化将促进茶叶市场的规范化、标准化运行,成为推动茶产业革新与进步的主要动力,为推动茶产业质量提升,做大做强茶叶品牌已成为共识。在农业品牌政策的引领下,茶叶品牌也应势而动。
2009年首届“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论坛”召开,这是国内第一次聚焦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方法和路径的高峰论坛。2011年“中国农产品品牌大会”召开,此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呈星火燎原之势,逐渐成长起来。特别是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实施品牌强国战略,品牌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品牌建设作出重要指示,2014年“三个转变”的提出,为中国品牌建设指明方向,也为农业品牌打造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6年《农业部关于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出台,提到了创响茶业知名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壮大茶叶企业品牌、强力推荐茶叶品牌。
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中央针对新时代“三农”工作,先后提出了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强国三大政策范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政策是发展的助推器。随着各时期国内外经济发展状况、宏观环境变化、农产品供需形势,茶叶品牌政策也在与时俱进,引领茶叶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近年来,中国茶业由以扩大规模、提高产量为目标的产业化阶段向以提高效能、追求品质为目标的品牌化阶段发展,以品牌化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各地推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完整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最新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