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增长引擎巩固枢纽角色
一—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2025年施政报告》解读
阅读摘要
《2025年施政报告》延续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聚焦本地经济民生的政策思路,致力推动香港加快迈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主要内容包括:
提升产业竞争力。重点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包括拓展离岸人民币业务、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发展黄金及大宗商品交易,并强化股市、债市、绿色金融及资管等优势。同时,积极培育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吸引高增值企业落户。
夯实发展基础。加快北部都会区建设,首次提出成立北都发展委员会、订立专属法例。强化“超级联系人”角色,一方面,成立“内地企业出海专班”、持续深化大湾区互联互通,另一方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国际经贸网络,增强“超级联系人”枢纽地位。打造专业人才高地,提出扩大非本地生招生名额至50%,加速建设“北都大学城”,推广“香港留学”品牌,推出“产学创科人才交流计划”。
关爱民生福祉。提出增加房屋供应、优化置业阶梯,并进一步多维度加大对中小企的支持力度。
夯实增长引擎巩固枢纽角色——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2025年施政报告》解读
2025年9月17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任期内第四份施政报告,即《行政长官2025年施政报告》(以下简称《2025年施政报告》)。因年底香港特区立法会换届选举,本届立法会会期提前结束,为确保政策衔接和公众参与,特区政府决定提前公布施政报告,为1997年以来首次打破“十月发布”的惯例。《2025年施政报告》延续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聚焦本地经济民生的政策思路,提出涵盖产业发展、内外联通、基础建设、人才培育、民生关爱等多方面举措,致力推动香港加快迈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
一、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巩固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
1.巩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市场地位。
目前,香港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外汇及利率衍生工具市场,2024年10月,香港人民币场外外汇交易日均成交净额为1,965亿美元。香港拥有境外最大人民币资金池。截至2025年7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约9,382.3亿元人民币。此外,香港是最大离岸人民币债券上市地,2024年在联交所(场内)挂牌的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总计2,302.67亿元人民币。《2025年施政报告》从三个方面推动离岸人民币业务活跃发展:一是进一步完善长期限人民币流动性提供机制。继2025年2月落地的人民币贸易融资流动资金安排后,提出设立新的“人民币业务资金安排”,依托香港金融管理局与中国人民银行之间的货币互换协议,为企业提供期限更长的人民币融资。二是引导拓宽人民币使用场景,包括扩大人民币债券的发行规模,并研究在合适场景下以人民币支付政府开支,推动港股人民币交易柜台纳入“股票通”南向交易。三是提高人民币汇兑及交易便利性。香港金管局将开展相关研究,推动人民币与区域内其他货币在香港实现更便捷的外汇报价与交易。四是提升人民币债券二级市场流动性,包括推动使用离岸中国国债作为不同清算所抵押品,与中国内地适时推动跨境人民币回购业务。五是丰富人民币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继续与中国内地相关机构商讨落实在港推出离岸国债期货,扩充互换通下利率衍生品种类,推动场外衍生工具发展。
2.国际金融科技枢纽建设聚焦RWA生态发展。
作为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中心¹,香港始终秉承支持创新、稳慎监管的平衡理念,通过“监管沙盒”和“牌照开放”双轨策略,全力发展成为亚洲数字金融创新核心节点。《2025年施政报告》针对性举措围绕RWA(Real World Assets)生态建设:一是继续推进Ensemble项目²,包括推动商业银行推出代币化存款和推动真实代币化资产交易、协助政府将代币化债券发行恒常化,并通过监管沙盒鼓励银行加强风控;二是落实稳定币发行人制度,制订数字资产交易及托管服务发牌制度的立法建议;三是拓展专业投资者数字资产产品,构建数据监测风险防线;四是加强国际税务合作,打击跨境逃税。
3.加快打造黄金与大宗商品交易生态圈。
相较2024年,《2025施政报告》对建立国际黄金交易市场的政策部署更加明确细致。一是完善黄金仓储、加工与流通体系。推动香港机场管理局及金融机构在港拓展黄金仓储,以三年超2,000吨为目标,建造区域黄金储备枢纽。推动金商在港建立或扩建精炼厂,并与内地研究在内地进行来料加工,精炼黄金后出口至香港作交易及交割用途。二是搭建黄金交易清算基础设施。建立香港黄金中央清算系统,为国际标准黄金交易提供高效可信的清算服务;邀请上海黄金交易所参与,为未来与内地市场互联互通做准备。三是丰富黄金投资产品供给。协助发行人发行黄金基金,支持开发代币化黄金投资品等新产品。
此外,对于推动香港发展大宗商品交易生态圈的政策也做了进一步的细化:一是鼓励更多的市场参与。支持业界设立更多认可仓库,为大宗商品贸易商落户香港提供半税优惠,以带动香港船运及专业海运服务需求。二是利用金融创新优化国际大宗商品交易流程。包括香港金管局与巴西中央银行合作测试提单电子化和存款代币化等科技。三是加强机制互联。深化与广州期货交易所及中国内地其他大宗商品市场的联动发展,助力国家大宗商品市场国际化。
4.持续推进区域绿色与资产管理中心建设。
香港是亚洲领先的可持续金融中心,2024年在香港发行的GSSS债券(绿色、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关债券)募资额共431.0亿美元、同比增43.2%。为持续巩固香港可持续金融中心地位、推动国际碳交易平台³建设,一方面,深化与大湾区碳市场试点合作,探索跨境交易结算,共建湾区碳市场生态圈;另一方面,联同中国内地相关监管部门,研究国家参与国际碳市场,包括设订自愿碳信用标准和方法,以及碳减排量的登记、交易、结算等。
香港是亚洲最大的资产管理中心,2024年资产及财富管理规模同比增长13%至35.1万亿港元(约4.51万亿美元)。《2025年施政报告》继续聚焦吸引全球更多资本在港管理:一是吸引资管机构来港落户,进一步优化基金、单一家族办公室和附带权益的优惠税制;二是推动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纳入互联互通标的;三是配合优化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机制,加强与前海和上海合作吸引境外私募基金,同时港投公司支持培育具潜力的本地私募及对冲基金。
5.进一步巩固与强化传统金融业务优势。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股市、债市及保险市场等传统金融领域拥有领先优势。股市方面,截至2025年8月底,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共2,652家,总市值46.59万亿港元(约5.98万亿美元),2025年前8个月,港交所共58只新股上市,融资规模为1,341.25亿港元,约为2024年同期的6.7倍,在全球主要交易所中排名榜首。债市方面,香港是亚洲国际债券第一大发行安排地⁴,2024年香港安排超1,300亿美元的亚洲国际债券发行,区内占比近30%。保险市场方面,截至2025年3月末,香港有157家获授权保险公司、1,561家持牌保险代理机构,2024年香港保险密度⁵为10,043美元,世界排名第2,寿险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寿险密度世界第1;保险渗透度18.2%,世界排名第1⁶。《2025年施政报告》举措相较现有规定更注重“加强内外互联、支持创新、丰富产品内涵”等特征,具体看:
持续强化股票市场。一级市场,通过“科企专线”,支持中国内地科技企业赴港融资,进一步完善主板上市和结构性产品发行机制;开展“同股不同权”上市相关规定的优化研究工作,积极吸引更多海外企业选择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助力中概股将香港确立为回归的首选市场;二级市场,探索将股票结算周期缩短至T+1模式,推动港股人民币交易柜台纳入“股票通”的南向交易范畴。
构建领先债券市场。一是金融基建升级和内外互联。对内,香港金管局旗下的迅清结算(CMU OmniClear)与港交所开展研究,推动“互联互通”机制的协同联动,旨在方便投资者在单一平台集中管理及相互抵押股票和债券等不同资产,此外,香港证监会对由市场自主搭建并运营债券电子化交易平台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积极推进在香港建立商业回购市场和中央交易对手制度以提升市场流动性;对外,推动与瑞士、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建立合作连接,并推动离岸中国国债在各清算所作为抵押品的使用。二是强化市场对接、激励参与。香港证监会、香港金管局及港交所加大与市场各方的对接力度,主动吸引更多企业选择香港发债,同时吸引全球范围内的更多资金进入香港债券市场参与交易。
巩固保险业竞争力。推动香港专属自保和再保险行业发展,促进市场推出更多跨境养老、跨境自驾和低空经济等保险产品。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报告已上传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深度报告下载及1年更新。3天内不满意退出星球款项原路退回,欢迎试用。到期续费仅需5折
(如无法加入或其他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