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为绿色和平东亚分部北京办公室(以下简称“绿色和平”)于环保公益工作中形成的资料。阅读本报告即表示您已阅读、理解并接受下列著作权和免责声明条款的约束。请认真阅读。
●本报告由绿色和平、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基于在上海市取得的临时活动备案共同发布,除标明引用的内容
外,本报告内所有内容(包括文字、数据、图表)的著作权归绿色和平所有。
●本报告仅作为环保公益和信息分享目的使用,不作为公众及任何第三方的投资或决策的参考,绿色和平、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和上
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亦不承担因此而引发的相关责任。
●本报告中的数据、模型及结论可能存在局限性,绿色和平、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不对报告中所含涉信息的及
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作担保。本报告依据电力经济发展的历史数据、国家政策目标导向、地方电力规划和电力资源协同趋势,分情景对分行业电力需求和各类电力资源部署进行前景展望,以充分考虑未来电力供需的多种可能性,结果并不代表对未来趋势的准确预测,但可作为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刘满平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高级经济师、研究员
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煤电是目前中国的主力电源,肩负着“保供电、促转型、增动能、提质效”等多项重任,预示着中国的煤电转型在全球能源低碳转型中将独树一帜,不能盲目照搬别国经验,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只能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以高效合理的方式发展我国的煤电,积极有序稳妥地推进煤电低碳转型。
“十四五”期间,我国用电需求高增长、新能源跃升式发展、短时电力安全问题突出,煤电一方面由电量型电源逐步向调节型电源转变,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长拉动和短期保供压力等多重因素下,煤电建设出现“回潮”趋势,反映出煤电在保障我国电力供给安全稳定和维护能源安全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十五五”是我国迈向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关键窗口期、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冲刺期和碳中和进程的攻坚期。在这样一个“三期叠加”的阶段,煤电如何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发展和安全稳定运行,如何赋能和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对此,由绿色和平、华北电力大学(保定)等机构联合组成团队,聚焦“十五五”期间煤电定位及转换节奏、电力发展前景、电力行业提前实现碳达峰以及促进煤电加速转型方案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所做的报告采用综合资源战略规划模型,综合考虑2025~2035年中国电力低碳转型目标和全国层面的电力供需形势,设定四种电力转型的发展情景,量化煤电发展空间,并从统筹电力系统近中期减排目标与高比例新能源系统调节需求的角度设计煤电转型路径。
综合来看,整个研究报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对当前我国煤电发展及转型状态“把脉”比较准确
报告采用结构分析以及原因分析法,对“十四五”期间煤电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并对煤电电量增长进行了详细的原因分析,让人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对近中期煤电发展空间分析预测方法科学合理
对于未来我国能源结构的预判,社会上有很多机构都在做。关键是分析预测的立场是否站在中立的角度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假设条件是否全面;模型选择是否合理等。本报告设定4种电力发展情景进行预测,并综合安全保供、减排成效和经济可行性三重考量,认为采用高能效电气化下高速部署非化石能源的发展路径电力部门低碳转型效率最好,即“十五五”年均电力增速为2.8%、2030年风电和光伏装机达到31亿千瓦、新型储能达到2.7亿千瓦等。此情境下,煤电发电量峰值有望控制在5.55万亿千瓦时之内,同时电力部门将在2025年迎来52亿吨碳排放峰值并进入峰值平台期。
三是提出的政策建议针对性强,并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报告提出的政策建议涉及两大部分:一个是促进整个电力行业低碳转型机制,包括总量管理机制、碳排放“双控”机制、省间互济机制、电价激励机制、容量市场机制等,都是继续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和市场建设所面对的难题;另一个是具体促进煤电低碳转型机制,包括出台关于控制煤电发电量的顶层设计;建立发电电源投资建设的有效容量协同滚动优化制度,强化煤电与新能源规划建设风险预警机制等。
此外,研究报告采用具体案例,总结归纳了浙江省电力转型5大经验,通过“理论与案例;整体与局部”的方式,支撑研究报告的观点和判断,逻辑分析清晰,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朱松丽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气候危机已经与我们如影随形。根据《巴黎协定》(以下简称协定),要实现协定所规定的长期目标,本世纪下半叶全球应该实现温室气体源排放与汇吸收的平衡(所谓“净零排放”)。在全球走向“净零排放”的道路中,能源部门(能源生产、加工转换和消费)既是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又具有首先实现CO2近零排放的技术条件和明确路径——终端消费电气化、电力消费零碳化—因此能源转型是重中之重。到2025年,协定达成10周年,在这个时间节点,有必要回顾一下2023年迪拜气候大会(COP28)所形成的关于能源转型的共识:转型的方向是是实现“净零排放能源系统”;路径是“立破并举”,“可再生能源三倍和能效二倍”,是为“立”,“告别化石能源(transitioning away from fossil fuel)”,是为“破”;在此基础上,强调过渡能源和能源安全,目前的重点领域是电力和道路交通¹。
眼前的这份报告几年磨一剑,在基于国情基础上的中国(以及浙江)能源/电力转型研究中充分体现了以上共识。首先,以风光为主体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是“十五五”及之后电力转型的技术基础,提升消费端能效水平是合理控制电力需求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对于“煤电”的定位给与了审慎积极的研究和判断,提出电力排放有望在2025年达峰进入平台期(情景3),基于此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研究考虑了多重目标,安全、低碳和经济可行,勇于挑战“不可能三角”,思路清晰,数据详实,表达到位,是一份高质量的技术报告。
任何研究结果都有不确定性。可以看到报告对于“十五五”中国电力需求增长这一关键假设似乎有些“保守”——“十五五”年均电力增速为2.8%,比疫情以来的电力平均增速降低一半左右。对于这个假设,报告也给与了解释,逻辑基本自洽,但对于需求侧如何更好地发力以实现这个假设条件,着力略有不够。
这个不确定性正好反应了能源/电力转型中的最大挑战:如果不对需求进行合理控制,“敞口式”能源需求只能带来相对粗放的能源供应,结构转型的难度将非常之大。何为“合理控制”以及如何做到,这个问题可能超越了技术层面,也超越了这个报告本身,但值得深入思考,成为后续研究的主题。报告本身,但值得深入思考,成为后续研究的主题。
蒋莉萍国网能源研究院原副院长
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电力的安全稳定供应历来是电力发展及运行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在实现低碳转型、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这一传统命题已然成为一个重大挑战。对中国电力系统而言,其中一个尤为关键的结点,或者说不可能绕开的问题,就是有关煤电的作用、定位,以及在近中期如何转型发展和逐步退出等问题。
本报告以“十五五”及2035年这两个关键时间节点为研究水平年,综合安全保供、减排成效和经济可行性三重考量,通过多情景设置和系统模拟分析,提供了一个认识我国电力低碳转型及煤电“何去何从”问题的综合视角。尤其赞同报告中的以下观点和结论:
●煤电作为中国电力系统的主体电源,长期以来一直承担着基础保供的重任,但并不能被简单视为电力供应安全保障的唯一选择。在
提供更加高效可持续的新型电力系统供应保障能力方面,多元前瞻的保障机制设计和与新技术格局相适应的行业管理要求需要且能够扮演关键有效的作用,这其中包括:基于贡献的容量机制、权衡长期安全与短期利益的省间电力互济,以及逐步加强新能源对电力系统的支撑能力等等。
●报告提出,过快的电能替代本质是将其他部门碳排放转移到电力部门,且会因为短期内过快的电力需求增长所产生的巨大保供压力
而导致新的煤电装机需求。这个观察分析视角是敏锐和客观的,体现了研究团队基于能源转型大格局和总体成效来考察电力转型相关问题的专业水准和态度。
总体而言,我们需要认识到:“双碳”目标所关涉的碳排放问题主要是年度尺度上的发电量构成问题,而“保供”则是一个既需要在更小时间尺度(小时级乃至分钟级)上考量电力平衡的技术性问题,也是需要在发输配用的全系统维度上和更长期时间尺度上的电力供应经济性问题。因此,在低碳转型进程中的各种路径选择和发展节奏问题上,有许多细致的技术性工作需要做到位,也更需要有更加科学的制度安排予以支撑和保障。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报告已上传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深度报告下载及1年更新。3天内不满意退出星球款项原路退回,欢迎试用。到期续费仅需5折
(如无法加入或其他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