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点
全球机器人市场持续增长,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根据IFR和中国电子学会的统计,全球机器人市场总体规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国际机器人联合协会数据显示全球机器人销售额自2020年持续增长,2020年销售额为343亿美元,至2024年增长至660亿美元,复合增速高达17.8%。中国同样高度重视机器人科技与产业发展,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壮大。中国电子学会数据显示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2020年以来持续增长,2020年中国机器人整体市场规模为174亿美元,而后逐年增长至2024年的470亿美元,年复合增速为14.3%。
竞争格局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
在全球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领域,ABB(瑞士)、发那科(FANUC,日本)、安川电机(YASKAWA,日本)和库卡(KUKA,德国)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和长期的行业经验,在高端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但国内头部厂商通过持续的产品迭代升级,凭借本地化供应链、快速服务响应和灵活的定价策略,不断拓展市场份额,国产化进程稳步推进,推动全球机器人市场朝多极化趋势发展。
人形机器人适应多任务场景,中国具备产业链优势
人形机器人凭借其类人形态和智能特性,可广泛覆盖生产制造(如农业采摘、汽车装配)、社会服务(如家政、物流、安保)及特种作业(如深海探测、太空作业、危险环境操作)三大领域,应用场景众多。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21.6亿美元,2024年增至34.0亿美元,而后将持续延续增长态势,至2028年将增至206.0亿美元,2023至2028年复合增速高达57.0%。产业链方面,我国已初步形成涵盖上游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和下游终端应用的全链条体系,但目前仍因商业化规模有限,关键技术选型尚未统一而处于持续优化阶段。未来随着“大脑”(决策智能)、“小脑”(运动控制)和“肢体”(执行结构)等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有望逐步完善,构建高效可靠的供应链与产业生态。
投资建议
建议关注汇川技术和双环传动。
风险提示
建议关注市场需求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以及研发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一、国际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1.机器人的定义与主要分类
机器人是一种高度智能化的自动化机器装置。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机器人是“一种自动的、位置可控的、具有编程能力的多功能机械手,借助可编程操作处理材料、零件、工具及专用装置以执行各类任务”。我国业界进一步扩展了这一定义,强调机器人应具备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包括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系统。
机器人的核心特点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可编程性,能够通过程序控制实现多样化任务;二是拟人化,在结构或功能上模仿人类或生物的行为特征;三是通用性,可适应多种应用场景和工作要求;四是机电一体化,融合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等多学科技术。
从应用领域划分,机器人主要分为三类:工业机器人,主要用于结构化环境中的生产制造,包括搬运、码垛、焊接、喷涂、装配、激光加工等类型,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金属加工等行业;服务机器人,主要在非结构化环境中为人类提供特定服务,涵盖家用服务、医疗康复、公共服务(如农业、金融、物流、教育)等领域,具有高度的人机交互需求;特种机器人,用于代替人类执行高危环境或特殊工况下的任务,包括军事应用、极限作业、太空探索、深海探测和应急救援等,对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要求极高。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报告已上传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深度报告下载及1年更新,到期续费仅需5折
(如无法加入或其他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