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作为全球财富创造的引擎,¹汇聚约16万名超高净值人士,预计到2028年这一群体将增至25万。²区域内家族办公室的迅猛增长进一步推动了私人财富的积累。2024年,新加坡拥有2000个单一家族办公室,同比增长43%;³香港”则超过2700个,且持续扩张。⁴调研显示,超高净值人士及家族热衷于通过资源投入实现积极的社会影响。在大中华区135名超高净值人士的调查中,97%参与了至少一种私人社会投资形式,涵盖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风险投资或影响力投资。5瑞银集团报告指出,45%的亚洲家族办公室已将慈善捐赠纳入其核心战略。
家族慈善在亚洲由来已久,根植于与大家庭维系紧密联系的文化传统,体现于支援亲属网路与回应社区需求的捐赠实践·这种深厚的家族观念亦塑造了亚洲的商业格局,,家族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使慈善与商业形成密不可分的交融。无论是通过企业社会责任专案、家族办公室、私人基金会还是企业基金会,亚洲家族拥有多元的慈善路径·然而,当代慈善家族的抉择受何驱动?跨代家族为何持续以家族之名投入时间、关注与资源?
本报告通过深入访谈与案头研究,剖析五个亚洲知名家族的案例,揭示其慈善战略与多元动因·
这五个家族皆致力于实现深远的社会影响,各以独特的方式践行慈善·以下为家族简介(按首字母顺序排列):
乔杜里家族依托家族企业回馈社区。
乔杜里家族执掌尼泊尔最具规模与多元化的企业集团一乔杜里集团
(Chaudhary Group,CG),业务覆盖酒店、教育、房地产、食品饮料、金融服务及水电能源等领域·家族在塑造尼泊尔商业版图中发挥核心作用,其慈善事业亦广受赞誉。通过乔杜里基金会,藉助集团的资源网路与创新能力,家族积极推动尼泊尔社区福祉,聚焦教育、医疗及灾害救援,并将社会服务拓展至印度、斯里兰卡及摩尔多瓦·
夏利里拉家族激励下一代以独特方式回馈社会。
夏利里拉家族原籍印度,以香港的酒店与房地产业务声名远扬·在商业成功之外,家族长期通过基金会及个人倡议深耕慈善,持续支援香港及其他地区的教育、医疗与社区发展事业。
李东生家族将家族价值观制度化以泽被后世。
作为全球领先科技品牌TCL的创始人,李东生与妻子魏雪始终致力于通过两大路径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其家族发起的华萌慈善基金会专注于教育及文化艺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而TCL企业基金会则依托企业核心业务优势,以战略化视角支援科技创新、教育赋能文化、体育事业及精准帮扶等多元公益领域·
罗氏家族跨越代际与地域的团结传承。
罗氏家族原籍中国,其创始人罗桂祥博士于香港创立国际领先的饮料企业「维他奶」·1991年,他成立罗桂祥基金会,通过教育、文化与科学领域支援香港社区发展·罗氏家族后代持续传承这一慈善使命,推动基金会致力于改善香港社区福祉的事业不断前行。⁹
陈江河家族精进家族慈善的战略影响力·
由陈江河引领的印尼家族以创立新加坡金鹰集团著称,该集团在全球生物基资源与能源领域成就斐然·除商业版图外,家族自1981年通过陈江河基金会深耕慈善,聚焦教育的变革力量,致力于激发个人潜能、改善民生·
家族慈善的多元形态
这些家族的故事印证了慈善实践的多样性,尤其是在捐赠载体的选择上。每个家族都选择了不同的私人社会资本配置机制,以及独特的家族慈善决策流程:
乔杜里家族将慈善事业(主要在其母国尼泊尔)通过家族企业内部的企业基金会运作·该基金会受益于家族成员的领导,以及企业的网路和基础设施支援·
罗氏家族通过家族基金会帮扶社区中最弱势群体·随著家族的不断发展,家族成员遍布世界各地,其慈善运作愈发依赖专业力量的支援。
陈江河家族同样以家族基金会为载体,践行改善教育、提升医疗成效与培养领导力的使命·他们藉助家族成员的商业洞察力,以及对家族企业所在市场的深厚本土认知,采取以长期影响力为导向的战略化慈善模式·李东生家族通过双轨路径实现更广泛的慈善目标:既解决中国未被满足的社会需求,又持续投入教育与艺术领域一—TCL企业基金会聚焦社会需求,而华萌慈善基金会则同时推动教育与艺术项目,体现对这些领域的专注·
立足香港的夏利里拉家族成员运营著一系列慈善专案,所有行动均源于对家族女族长「仁爱、关怀与回馈社区」价值观的践行·
这种模式多样性表明,家族慈善并无单一「正确」路径·亚洲家族正根据自身工作风格与慈善目标,选择不同的运作载体并制定相应策略。
家族慈善的社区本位特徵
将这些家族联结在一起的共同价值观,是对支援其成功的社区的回馈意愿·每个家族的财富积累,均始于家族成员以微薄起点,通过努力与创业精神奠定根基·慈善成为他们回馈企业发迹与财富积累之地的社区、国家或地区的方式。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完整报告已上传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深度报告及1年期精选报告更新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