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多层次的价值投资生态
全球经济格局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增长动能趋缓、产业链重构加剧、技术迭代加速,成为全球投资者共同面临的挑战。中国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动核心优势从“规模优势”加速向“创新生态优势”跃升。当我们将产业地图与资本流动轨迹叠加,不难发现:中国城市的差异化发展路径,不仅重塑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更构建起多层次的投资机遇体系。
中国各城市正采取不同的策略从产业链中创造投资价值:部分城市引领高端制造业,通过释放创新潜力实现多领域突破;部分城市正在打造“超级实验室”以孵化新技术,构筑未来产业体系。不仅仅是在技术领域——那些具有独特气候条件的城市正成为“绿色算力基地”,积极培育清洁能源产业,并为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提供支撑。
真正的优势在于,中国的这些策略并非孤立推进,而是通过叠加城市的量级优势与多元发展战略以形成协同效应,进而构建起平衡的生态网络,打造“区域协作共同体”。各个城市都在不同产业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蕴藏着独特的未来机遇。例如,在科技企业受技术迭代冲击时,绿色算力资产可能因能源限制获得资产溢价;当消费电子产业遭遇库存周期困境时,文化出口型城市可能因全球文旅复苏实现增长突围。对全球投资者而言,这种生态网络更具备“机遇共生”的战略价值。
普华永道非常荣幸能够通过不同维度的量化指标,为我们的客户和全球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投资机遇提供一个客观的观察窗口。本报告聚焦新质生产力驱动的格局重构,从经济实力、科技创新、消费活力等十大观察维度切入,以因地制宜的视角深度洞察不同城市的发展特色。报告发现,国内多座城市已探索出差异化发展路径:合肥聚焦科技创新突破、长沙激活消费市场活力、贵阳强化数智技术赋能、南宁深化开放合作发展、成都筑牢城市韧性根基、西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形成了各有侧重、各具优势的发展格局。
正是这些城市的多样化增长,中国得以持续强化新质生产力,从而为中国和全球投资者创造新的市场和投资机会。对能抓住这一机遇的投资者而言,这不仅是捕捉增长的窗口,更是参与全球经济版图重构的历史性契机——在这一由差异化节点构成的投资版图中,每个城市都有打开未来机遇的钥匙。
希望这份报告对您有所助益。
普华永道中国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任睦宁
从机遇之城看中国机遇
中国城市发展波澜壮阔、成就斐然。一组数据见证时代跨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跃升至2024年的67%;2013年至2024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5亿人;2024年,27座城市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
这一串串数字,诠释着中国城市发展的深刻转型。创新驱动引领变革,开放合作激活潜能,区域振兴擘画新局;智慧治理精准高效,生态建设绿满城乡,韧性根基日益筑牢—一幅多元共生、活力澎湃、面向未来的城市图景铺展眼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核心动能在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壮大。它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突破传统增长路径依赖,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系统性跃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对城市发展模式的整体重塑:优化产业形态,激活要素配置,提升治理效能,最终归宿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绿水青山的永续和谐。
俯瞰神州大地,690多座城市星罗棋布,9.4亿人在城镇安居乐业。中国城市发展始终秉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智慧,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与经济基础,制定差异化的实施方案,成功跳出了“千城一面”的窠白。每座城市都在时代坐标中锚定方位,绘就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高质量发展画卷。
中国机遇,早已超越一城一地的界限。京津冀握指成拳,长三角织就创新网络,粤港澳三地融通,成渝双核共振……,主要城市群优势互补、协同联动,深度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洪流。它们如强劲跳动的脉搏,共同构筑起中国式现代化坚实有力的空间骨架。
中国城市孕育的机遇,深植于对全球发展的贡献。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欧班列等设施联通项目促进了亚欧大陆的经贸往来;中国在绿色低碳技术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益方案;持续扩大的国内市场和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为世界经济提供了稳定支撑;在数字治理、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也为其他新兴经济体提供了参考。中国城市的发展红利,正日益转化为具有全球意义的公共价值。
瞭望智库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机遇之城2025》研究报告,通过经济实力、科技创新、消费活力、数智赋能、开放发展等十个维度,系统评估了中国城市的发展活力与潜力,为全球投资者认知中国机遇提供重要参考。我们坚信,新质生产力积蓄的磅礴动能,必将在“十五五”规划指引下,将中国城市锻造成机遇裂变的超级引擎。持续升级的机遇之城,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石,更将为世界经济繁荣注入持久的中国力量。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完整报告已上传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深度报告及1年期精选报告更新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