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专题研究:低轨卫星加速部署,商业火箭应势启航.pdf

本报告导读:
当前我国火箭运力不足构成低轨卫星组网的核心制约瓶颈。发展可回收火箭与液体燃料等技术是提升运力的关键,建议重点关注商业火箭产业链。
投资要点:
O给予“增持”评级,我们认为低轨卫星组网正在提速的背景下,我国火箭运力,特别是面向商业发射的有效供给不足,已成为低轨卫星大规模组网的核心瓶颈。国家主导的航天发射资源优先保障军用、遥感等重大国家战略卫星任务,发展具有成本竞争力的民营商业火箭成为解决低轨卫星发射瓶颈的关键路径。建议重点关注商业火箭产业链相关标的:铂力特、华曙高科(3D打印金属结构件);液体火箭发动机燃料供应商九丰能源;传感器及测控设备供应商高华科技。
O低轨卫星组网加速。低轨卫星凭借广覆盖、低延迟、部署灵活等显著优势,已成为地面通信网络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但有限的频轨资源决定了低轨星座建设具有“先到先得”的特性,全球各国在该领域的竞争已日趋白热化。我国已进入低轨星座密集部署的关键阶段。以“星网星座”和“千帆星座”为代表的重大国家项目正加速推进,计划在2030年前部署总计约2.3万颗卫星。庞大的低轨卫星组网需求对卫星规模化制造能力、高频次低成本发射服务、高性能地面终端设备以及先进运营支撑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
O提升火箭运力能力是解决低轨卫星组网瓶颈的关键。火箭的发射频次、运力规模与成本效率直接决定低轨卫星星座的部署进度。我国当前年均运力仅约200吨,远低于满足低轨卫星部署所需的年均1500-2000吨的需求,在上游卫星制造产能相对饱满的情况下,火箭运力不足是制约我国低轨卫星组网的主要因素。在国家队火箭需要优先满足国家战略卫星发射的前提下,提升商业火箭能力、推进液体火箭复用化及发射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卫星组网破局关键。我们预计至2030年至少需要年均64发火箭才可满足规划的组网计划,对应2030年火箭市场空间有望达到千亿规模。
O可回收降低火箭发射成本,液体燃料支持更高运力。可回收技术是降低火箭发射成本的关键。通过实现火箭第一级与整流罩的复用,单次发射成本可显著降低至三分之一以下。同时,液体燃料火箭凭借其推力可调、重启能力强及系统适配性高等优势,正逐渐成为新一代可复用火箭的主流选择。在结构系统方面,火箭正朝着更高比强度和更低质量比的方向演进,广泛采用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轻质高强材料。商业火箭的快速发展,为高性能材料、先进发动机制造、特种推进剂、3D打印、高精度传感以及整箭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领域带来了可观的市场增长空间。
O风险提示:火箭技术发展不及预期;下游卫星发射节奏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带。

1.投资建议
给予“增持”评级,低轨卫星具备广覆盖、低延迟、部署灵活等显著优势,是对地面通信网络的重要补充,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政策加持和频轨资源“先到先得”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我国已启动“国网星座”“千帆星座”等万颗级低轨星座计划,推动卫星密集部署步入快车道。然而,中国当前火箭发射能力不足,低于低轨卫星组网规划所需水平,火箭运力已成为低轨卫星组网核心瓶颈。推动商业火箭发展,并通过回收火箭等方式降低成本,是解决运力缺口的关键。建议重点关注具备液体火箭研制与工程化能力的民营企业及其配套产业链相关公司。相关标的包括:铂力特、华曙高科(3D打印金属结构件);液体火箭发动机燃料供应商九丰能源;传感器及测控设备供应商高华科技。相关标的:
铂力特:铂力特是国内金属3D打印龙头,掌握SLM、LSF、WAAM等多种增材制造工艺,具备高温、大尺寸复杂零件的打印能力,已为蓝箭、星际荣耀、东方空间等30余家企业提供推力室、涡轮泵等关键部件,深度参与朱雀二号、原力-85等液体火箭项目。公司构建从材料到设备、软件、检测的全流程体系,支持钛合金、高温合金、双金属复合打印,制造柔性与效率优势突出。
九丰能源:九丰能源已布局液氢、液氧、甲烷等多类液体火箭推进剂产能,是2025年海南商发一号液氢独家供应商。公司已建或在建液氢产能333吨、液氧/液氮4.8万吨、液态甲烷9400吨,服务蓝箭、航天科技等800余家高端客户。海南特燃特气项目投资4.93亿元,覆盖推进剂+辅助气体一体化保障。
华曙高科:华曙高科具备材料、设备、软件到服务的全链条自主能力,公司研发的UT252P超高温系统支持PEEK、PAEK等高熔点材料打印,已用于发动机舱段、结构封装等航天关键部件制造。公司2024年航天业务收入2.5亿元,毛利率49.8%;益阳基地投产后设备产能达720台/年,产能瓶颈解除。高反金属、大尺寸铜合金打印等技术持续拓展航天应用深度。
高华科技:高华科技产品广泛应用于压力、加速度、位移等航天关键监测环节,已参与探月、空间站等重大任务。公司已为中科宇航、星际荣耀等多家火箭企业提供箭用传感器和无线监测系统。2024年在地测设备、发射场等环节持续突破,加快在火箭感知系统国产替代中的渗透。2025年将全面参与长八甲海南首飞任务状态监测。
2.低轨星网加速落地,商业航天应势启航
2.1.卫星通信前景广阔,空地一体通信来临
卫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载体,实现地面通信站之间无线信号传输的通信方式。从系统结构来看,卫星通信主要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大部分组成。空间段是指部署在不同轨道的通信卫星,构成卫星星座,用于承载信号的转发与处理;地面段包括地球上的卫星地面站、控制中心、发射基地等,负责与卫星之间的链路连接、信号调度和姿态控制:用户段则包括各种终端设备,如便携终端、车载设备、船载站等,是最终信息的接收与使用方。卫星通信具有可靠性高、覆盖范围大的特点,在军事、应急等移动通信及互联网接入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相较于传统的地面通信,卫星通信在覆盖范围、部署灵活性和极端场景适应性方面具备显著优势。传统的地面通信通过建立的基站向周围的区域发送指定类型的电磁波信号,传输给附近的终端设备,工作流程为“数据中心-核心汇聚接入-基站手机”。在典型的卫星互联网架构中,信息流动路径为“数据中心—核心网—地面站—通信卫星—卫星间中继—接收终端”。其中,用户基带信号经上变频后由地面站发射至卫星,卫星完成变频、放大等处理后再转发至另一地面站,最终还原为基带信号供用户使用。与传统地面通信系统依赖密集基站不同,卫星通信通过部署在轨卫星提供跨区域、无缝接续的广域覆盖,尤其适用于地面网络覆盖薄弱的偏远地区、海洋以及应急通信场景,具备部署速度快、抗灾能力强、资源调度灵活等优势。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完整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最新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