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改革正伫立于一个历史性的拐点。过去数十年,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络,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为亿万人民织就了一张基础性的保障安全网。这一“扩面”时代的辉煌,为全体人民的健康福祉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这一成功也将体系推向了一个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新阶段。我们正面临着人口结构与疾病谱的双重深刻变局:一方面,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医疗需求持续刚性增长;另一方面,疾病谱已从急性病为主转向以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其治疗周期长、费用高昂、需要长期健康管理。
这种结构性变迁,使得为“扩面”而设计的、以应对急性病和短期住院为主的传统保障体系,与当前“提质”时代所要求的深度保障、精细管理和财务可持续性之间,产生了一定的错位,使得整个保障体系面临一场深刻的、必要的结构性重塑。
在此背景下,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确立了“1+3+N”的概念框架,将“1”(即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和医保大数据)明确定义为整个体系的基础。这标志着一种治理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多层次保障体系不再是不同保障计划的松散堆叠,而被重塑为一个以数据为核心、可集中管控、各方协同的整合式治理架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2024年至2025年是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持续深化改革、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年。医疗保障政策的系统性、协同性日益增强,不断向着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保障群众基本医疗需求、并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健康保障诉求的核心目标迈进。
这一年,我国医保领域的改革呈现出“全面深化、系统集成、协同推进”的显著特征。在“1+3+N”的治理新范式下,国家医保局正娴熟地运用支付方式改革和医保基金战略购买两大政策杠杆,系统性地重塑医疗服务市场,并为社会力量的参与“设计”出清晰的价值空间。
这一年,我国医保领域的改革不仅在制度层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更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基金运行保持安全稳定,参保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医药产业创新活力得到激发。过往几年先后出现的各类创新,如今仍在迭代升级;与此同时还有新的创新案例不断涌现。这些创新都是新发展范式在实践中落地生根的生动印证。它们共同奏响了一曲迈向协同共生的交响乐,其主旋律正是“整合”,有数智驱动的治理与服务整合,也有商业保险的角色与价值整合,还有社会力量的体系化整合。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完整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最新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