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专题报告-煤炭供给政策复盘:查超产新政筑底,静待需求东风.pdf

煤矿产量核查新政出台,从严管控超产行为。2025年7月10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组织开展煤矿生产情况核查促进煤炭供应平稳有序的通知》发布,拟对山西、内蒙古等八个省区的生产煤矿进行核查,明确要求年度原煤产量不得超过公告产能,月度原煤产量不得超过公告产能的10%,对超能力生产的煤矿一律责令停产整改。回顾近年煤炭行业的政策演变,2016年的“276政策“主要通过压缩产能解决行业产能过剩问题;2021年的“超产入刑政策”着重规范安全生产、抑制企业超产意愿;而2025年最新政策则从产量管控入手,直接约束煤矿超产行为,有望缓解企业“以量补价”的经营困境。
三次煤炭供给影响政策出台背景各异,调控重点随市场矛盾变化而调整。2016年”276政策“针对产能严重过剩,采取行政手段强制去产能;2021年“超产入刑”聚焦表外产能合规问题,运用法律手段消除产能弹性;2024年新政则直指超产乱象,通过严格产量核查规范生产秩序。这三次政策分别应对产能过剩、表外产能和超产问题三大矛盾,调控手段从行政限产到法律约束,再转向生产行为规范,体现出政策响应市场变化的动态调整特征。
供给管控锁定煤价底部,需求释放决定上涨空间。政策筑底,需求定顶。2016年“276政策“实施后,伴随地产投资回暖,煤价从349元涨至735元;2021年“超产入刑“政策叠加疫后经济复苏,煤价从564元攀升至1705元。考虑到当前2025年新政出台时煤价基数高于前两轮,且在迎峰度夏刚性需求支撑和供给端产能优化共同作用下,预计将通过限制产量、改善供需从而对煤价形成托底效应。但后续煤价能否实现大幅上涨,仍需观察未来宏观经济走势或相关行业发展带来的煤炭需求变化情况。
供需情况分析:动力煤:供给增量来自国内,随着安全检查的因素减弱,我国原煤产量同比提升,而进口煤利润减少,海外出售给我国进口煤量有所下降。本次反内卷如果希望看到煤价的快速上涨,依然需要需求侧有改善,而当前高温给需求带来催化,夏季电厂日耗不断攀升,港口库存也进一步消化。随着后续工业对能源需求恢复,全年用煤量有望同比增加。炼焦煤:同动力煤一样年初国内产量较高,而随着煤价下跌较快,部分煤矿开工率下滑,同时进口同比下降。反内卷下焦煤库存演变复杂,港口、下游的库存走势截然相反。2025年初下游焦煤库存不高,但随着焦煤价格提升的预期增加,下游开始提前累库,焦煤库存开始提升。而由于产量受到限制,叠加下游抢购,港口则快速去库。
投资建议:投资逻辑一:预计全年电煤需求增加,随着供给侧出现收紧,煤价有望进一步提升,弹性及低估值板块有望受益。建议关注:兖矿能源(港股)。
投资逻辑二:本次煤价确立政策底部,对于高分红比例的标的股息率也有保障,高股息企业有望得到估值提升。建议关注资源禀赋优秀,经营业绩稳定且分红比例预期较高的标的:中国神华、中煤能源、陕西煤业。
风险提示:安全生产风险、国际形势变动风险、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商品价格大幅波动风险。

1三轮煤炭供给侧改革政策复盘
1.1新一轮煤炭“供给侧改革”开启,制止无序竞争确认价格底部
各行业“反内卷”政策密集出台,有望调整产业结构并缓解内卷现状。“反内卷”一词在国家层面最早于2024年7月30日提出,在当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今年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明确强调,要“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在政策号召下,汽车、光伏、水泥、工程机械等多个行业均陆续出台相关“反内卷”文件,旨在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减产等方式来缓解行业内部的内卷问题。煤炭“反内卷”拉开序幕,旨在制止企业无序竞争。2025年7月10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组织开展煤矿生产情况核查促进煤炭供应平稳有序的通知》(下称《通知》)印发。《通知》提出,煤矿应当按照均衡生产原则来科学安排并合理组织生产,其中要求年度原煤产量不得超过公告产能,月度原煤产量不得超过公告产能的10%。本次核查范围为山西、内蒙古、安徽、河南、贵州、陕西、宁夏、新疆等8省(区)的生产煤矿(含已进入联合试运转的煤矿),对超能力生产的煤矿,《通知》要求一律责令停产整改。回顾近年历史,煤炭行业分别在2016年和2021年进行过两次供给侧改革,我们认为,2016年的“276政策”主要侧重于通过压缩产能来解决行业产能过剩、开工率过低、库存积压等问题;2021年的“超产入刑政策”则延续此前276产能确定要求,旨在进一步抑制企业超产意愿,推动规范安全生产;而最新2025年的“反内卷政策”则旨在制止煤炭企业无序竞争,化解结构性过剩导致的企业“以量补价”现状。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完整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最新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