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的战略定位。北证专精特新指数的推出是国家持续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强化资本市场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从政策设计到市场落地,体现了政府与交易所协同发力、推动科技、产业与金融良性循环的战略意图,也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该指数的设立有效弥补了北交所在投资标的多样性方面的不足,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全新的资产配置工具和评价基准。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的编制逻辑与核心规则。北证专精特新指数的成分股筛选标准严格,确保了指数的代表性和投资价值。在现有成分股中,有4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1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成分股行业分类主要聚焦于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机械设备、电子、电力设备、汽车、计算机上市公司家数分别占比30%、16%、12%、8%、8%,体现了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重点支持。
北证专精特新企业与其他板块专精特新企业的对比。总体来说,以三大板块专精特新企业2024年年报核心指标来看,北证专精特新企业体现了“中研发(相对于科创板),高盈利和稳增长”的特征。与双创相比,北交所专精特新企业是维持产业链关键环节稳定性的“隐形冠军”,是中国资本市场差异化的价值锚点。
以各板块专精特新前五大行业论,五大行业ROE均值的平均数最高的是北交所,研发强度最高的是科创板,五大行业营收增速在各板块之间差距不大。因此,以板块前五大行业论,北交所专精特新已能与创业板相关企业并驾齐驱,虽与科创板相关企业仍有差距,但自身“小而美且强”的特色已能树立。
北交所专精特新指数的成分股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效应。截至2025年8月5日,成分股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北京等地,三地集聚的本质是产业集群专业化分工与民企机制优势的正向循环。
其他专精特新指数。截至2025年8月5日,三大交易所均发布了专精特新指数,形成覆盖不同市场层次和产业领域的指数矩阵。这些指数通过筛选市值大、流动性好的企业样本,为投资者提供追踪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工具。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的未来展望。北证专精特新指数的产业布局战略根基稳固,成分动态优化机制健全;政策赋能驱动资源整合,正反馈持续强化;产品化进度加速,机构化水平提升,流动性指标更上层楼。北证专精特新指数的价值在于构建了“技术革新-政策赋能-机构增配”的传导链条。从长期看,随着挂钩产品的多样化和机构关注度的持续提升,北证专精特新指数有望成为机构配置创新型中小盘资产的基准工具,驱动北交所向”价值发现型市场“转型。
风险提示:技术迭代风险,业绩增长不及预期风险,贸易冲突、美国科技禁令的风险.流动性风险。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的战略定位
在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着力支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北交所与中证指数公司联合推出的专精特新指数(899601.BJ)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北证专精特新指数于2025年6月30日正式发布,选取了北交所市值最大的50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样本,以1000点为基点,以2024年6月28日为基期,旨在反映这一核心群体的整体表现。截至2025年8月5日,该指数的总市值达到2384.78亿元,52周涨跌幅为+144.42%。
该指数与北证50指数共同构成了北交所的双指数体系,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聚焦小巨人企业的投资工具和业绩参考,更凸显了北交所在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方面的独特定位。
专精特新指数的政策背景
专精特新政策的演进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深化特征,其发展轨迹可清晰划分为培育期、扩容期与提质期三个阶段。2011年7月,工信部在《”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中首次正式提出”专精特新“概念,明确定义了“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四维标准,标志着政策培育期的开端。此阶段以构建顶层设计框架为核心任务,通过建立企业筛选机制与基础培育体系奠定发展根基。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纳入国家战略,政策进入扩容期,中央层面在资金扶持、人才引进、孵化平台搭建等领域推出系列配套措施,推动企业数量实现从零星试点到超7万家的量级跃升。
2024年政策迈入提质阶段,聚焦“融资优化与数字化转型“双轮驱动战略,中央财政首批遴选1000余家重点“小巨人”“企业提供技术攻坚专项支持,同步为1100家企业发放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第六批新增的3012家专精特新企业中,汽车零部件、专用设备、半导体三大战略新兴行业占比达43%,其上市企业净利润16.6%的增速显著高于9.7%的营收增长,凸显政策资源配置精准度的持续提升。
专精特新的政策支持体系通过中央、部委、地方与资本市场的四级联动,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立体化网络。中央层面连续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化政策导向,2024年进一步提出构建”选种一育苗一培优”的全周期培育机制,累计培育企业超14万家(含1.46万家”小巨人”)。部委协同形成政策合力,工信部联合财政部通过专项再贷款、技术改造补贴等工具降低企业运营成本,2023-2024年累计投放专项信贷资金超2000亿元;证监会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设立“专精特新专板”,2024年10月第三批专板落地后,形成”区域性股权市场(基础层)一新三板(创新层)一北交所(原精选层)”的梯度培育通道。地方政府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实施差异化支持,形成“资金支持+技术赋能+市场开拓”的三维支撑体系。
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为政策闭环提供关键支撑。北交所2023年推出”深改十九条”,通过设置绿色通道、压缩审核时限至45个工作日等措施优化上市流程。2025年6月北交所率先推出首只专精特新指数,同年7月沪深交易所同步推出5条跨市场指数,形成显著的创新梯度。这些举措标志着“培育一上市一投资”的生态闭环正式形成,为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提供适配的资本路径。
总体来看,专精特新指数的推出是国家持续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强化资本市场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从政策设计到市场落地,体现了政府与交易所协同发力、推动科技、产业与金融良性循环的战略意图,也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完整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最新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