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产业“抢人战”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自DeepSeek破圈以来,AI大模型加速由“工具属性”向“基础设施属性”跃迁,基于大模型的技术、应用、模式、场景创新层出不穷,引发各行业对AI人才需求井喷,“抢人战”愈演愈烈。赛迪研究院认为,“抢人战”争夺的不仅是AI人才,更是企业跑赢AI赛道的通行证,将对人才供需格局产生变革性影响。建议从完善产业引导、强化供给保障、健全公共服务入手,提高AI人才储备,支撑AI产业快速发展。
一、AI人才需求井喷,“抢人战”呈现三大特点
互联网大厂、AI企业成为高薪抢人主力军,汽车、金融等行业主体争相布局AI人才池。以阿里、小米、字节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厂AI岗位基础薪资可达百万元,小米AI大模型研发岗位、腾讯人工智能产品总监年薪最高达120万元。以DeepSeek、群核科技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也以百万年薪招募高校“学霸”。此外,车企、金融机构等AI人才招聘需求激增。岚图汽车计划2025年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AI人才新增比例达50%。金融机构对具备AI从业经验者更为青睐,浦发银行的数据分析岗、产品经理岗,以及交通银行的高层次人才岗等均要求来自金融机构或互联网大厂且具备AIGC经验。
算法类岗位需求规模暴增,基础研究型、技术开发型、复合型AI人才成为抢夺重点。据猎聘发布的《2025AI技术人才供需洞察报告》显示,2024年2月至2025年1月,AI算法工程师需求占AI技术人才比重高达67.17%,连续两年稳居第一,50万年薪以上AI岗位中算法类占比超30%。随着AI技术产业化落地,企业迫切需要算法类人才实现核心理论突破、工程能力变现以及跨界应用落地。据猎聘数据显示,当前算法人才紧缺指数(TSI)达到了3.24,处于高度供不应求的态势(TSI>1即表示人才供不应求),专注于算法原创与核心理论突破的基础研究型人才、将算法转化为产品的技术开发型人才,以及既懂AI又精通行业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企业争夺的核心。
主力城市AI政策密集发布,AI人才“高薪抢人”“生态化抢人”现象频现。近年来,以中国软件名城为代表的城市纷纷推出AI领域支持政策,北京市计划5年内投资超过1000亿元支持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发展。其中,AI创业者、技术大咖、AI高管等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研发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顶尖人才成为地方“抢人”的核心。如,上海浦东、苏州对AI顶尖人才项目补贴最高达1亿元,苏州、杭州AI人才购房补贴达1000万元、800万元。据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发布的《人工智能人才需求预测报告(2024版)》显示,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四省(市)集聚超过76%的人工智能相关企业,60%以上的AI顶尖人才聚集在北京、香港和浙江地区。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完整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最新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