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指数.pdf

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指数概要
202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铜梁、潼南、荣昌、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平武县、北川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
概括而言,《纲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目标主要包含了经济中心、创新中心、开放高地和高品质宜居地四项。《纲要》明确,双城经济圈将以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为导向,突出双城引领,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促进形成疏密有致、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
本研究简化各部门有关地区发展统计的庞大数据和海量信息,挑选与《纲要》建设目标相适应的几个专题,设定宏观经济、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协同、贸易金融、城乡融合和产业发展6个一级指标,以及相应的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主要评价以重庆和成都两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成渝城市群2018-2023年度的发展情况。
经计算与对比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宏观经济方面,本研究着眼于人民生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领域,主要包括“收入水平”“前沿经济”“人力资本与人民生活”3个二级指标,指数计算结果显示,2018—2023年成渝经济圈地区宏观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收入水平提高与前沿经济发展依然是宏观经济指数增长的主要动力,电子商务异军突起,助力重庆经济增长。成渝城市群中,重庆和成都两个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发展迅速,遥遥领先。成渝两地数字经济发展平稳推进,始终处于国内第一方阵。成渝地区医疗发展处于不断改善之中,成渝卫生健康一体化加速发展。
协同创新方面,结合成渝地区协同创新的现实需求,本研究选取“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网络”3个二级指标,指数计算结果显示,2018—2023年成渝经济圈地区区域协同创新指数稳定增长,创新产出增加和创新网络联系增强是协同创新指数增长的主要动力。2018—2023年,研发经费规模稳步扩大,区域内部研发投入规模差距呈缩小态势。研发经费投入主要集中于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区域内部研发投入规模差距不断缩小。经济圈创新产出规模稳步扩大,成、渝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稳步提升。成都知识创新产出占据半壁江山,知识创新产出内部差异呈缩小趋势。科研合作网络形成以成、渝为核心,以成-渝-绵为轴的空间结构。
基础设施协同方面,研究选取包括“基础设施投资”“交通一体化”“资源环境”和“新基建”4个二级指标,指数计算结果显示,成都、重庆两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正逐渐转为带动作用,“双核引领、区域联动”的格局已初步显现。2018年—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设施协同发展指数总体保持上升态势,在2021年达到小峰值。随着国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规划的不断明确和细化,2018年以来成渝地区交通一体化指标得分稳步上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步,2018年以来,四川和重庆两地发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数量快速增加,除成都和重庆外其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城市绿色数据中心也加速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性逐步提升,与成渝两地电子信息等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同步,为地区的新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
贸易金融方面,研究选取包括“国际贸易”“金融市场融合”和“产业融合”3个二级指标,指数计算结果显示,2018—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贸易金融指数略有震荡,整体向好。国际贸易得分改善与2019年起成渝地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关。过去几年,双城经济圈从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推动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两方面发力。从产业融合的三个分指标,银行业分支机构数量、共同基金互相投资金额、上市公司股价同步程度三个维度来看,成渝地区的金融市场融合不断完善,自2018年以来有了明显提高。从贡献度来讲,股市同步性贡献最大,银行业分支机构数量和共同基金相互投资金额仍有进一步发展空间。应持续加强成渝地区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合作,健全制度建设,切实改善营商环境;共同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共享区域金融资源提供基础。

城乡融合方面,研究选取包括“经济融合”“生态融合”“治理融合”“生活水平融合”与“要素融合”5个二级指标,指数计算结果显示,2018—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指数稳健增长,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其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城乡治理融合和城乡生活水平融合。重庆市经济发展政策的推动,促进了经济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高效运用,经济融合水平显著提高;四川省提高最快的是城乡生态融合水平与治理融合水平。
产业发展方面,研究选取包括“产业规模”“产业活力”“产业质量”与“产业融入资本市场程度”4个二级指标,指数计算结果显示,2018—2023年成渝地区产业发展指数稳步增长。产业融入资本市场程度有较大提升空间。成渝双城经济圈在多个领域开展产业协同,取得初步效果。例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协同推进了制造业核心部件、集成电路和信息安全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深化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等产业的合作。
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方面发展状况,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宏观经济方面,加大力度推进跨行政区联动改革,强化协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动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创新,进一步打开成渝数实融合的新局面;优化人力资本投资,关注人口质量的增长。以高竹新区为“样本”,持续完善市场主导的产业协作机制,探索建立一体化的税收征管、税收分享、财政投入协同等机制,推动川渝两地资源和要素流动更加自由,从而缩小经济发展差距。一方面,立足成渝数字经济的比较优势,坚持把数字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服务好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发挥中心城市优势带动作用,强化成都与重庆主城区、成都都市圈与重庆都市圈的规划对接、政策衔接和功能链接。在人口增量整体降档减速的背景下,相比数量的增长,两地建设更应关注人口质量的增长,应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人力资源需求结构。
协同创新方面,加强成渝双核之间的创新联系,延伸双核创新辐射的空间范围和强度;提升城市间知识和技术结构的互补性,保持创新网络适当集聚和适度开放;加快提升重要节点城市的创新能级,完善双核带动、多级联动的创新合作网络;围绕科技合作网络布局高技术产业合作网络,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链接,探索形成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以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技术创新向产业创新转化。在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建设成都与重庆间的科技走廊,打破行政壁垒,通过组建成渝地区高新区联盟、技术转移联盟和协同创新联盟的方式促进成都与重庆的知识交流与合作,实现双核之间创新资源的互联互通。以成、渝为核心,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内布局建设一批科技园区、研发基地,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未来在强化成都与重庆的创新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需要加快提升绵阳、宜宾、德阳、乐山等创新节点城市的创新能级,通过节点城市反哺创新洼地,完善双核带动、多级联动的创新合作网络。通过高技术产业的跨城市分工,促进城市间科技合作,进而带动各城市的经济发展,缩小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基础设施协同方面,持续加密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推进“1小时交通圈”;持续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地区数字经济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高标准配套支持;重视加强对地区内资源能源的利用与保护。随着2022年“东数西算”工程的启动,川渝两地要加紧加强优化算力布局、提升数据中心效率,平衡好成都、重庆两大中心城市与区域周边城市的关系,平稳好新基建与地区产业发展的关系,为地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筑牢新基建底座。要持续推进地区内高铁、高速公路特别是跨省跨市的断头路的贯通建设,强化区域联动,加快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缩减两地的时间成本和物流成本,同时重视水运的扩能提升,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贸易金融方面,持续提升成渝地区开放质量;完善制度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构建金融资源共享平台,促进金融资源协同创新;加强跨区域金融资源合作与监管,提升金融资源利用效率。成渝两地需充分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优势,释放政策红利,依托物流与贸易的协同发展模式,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的联动发展,为两地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加强区域联动,推动川渝金融一体化发展,增强合作效能。
城乡融合方面,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为抓手,强化城乡经济融合;依托生态共富的路径,推动城乡生态融合;以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为重点,改善城乡治理融合;以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抓手,促进城乡生活水平融合;以合理引导和政策配套为工具,促进城乡要素融合;以本地化和差异化为战略依据,实现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在符合川渝地区的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政府应合理有度、高质高效地发挥职能,根据区域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制定差异化、互补性的城乡高质量融合政策组合,在市场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同时应加强制度创新,对两地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进行积极的引导,力争打破城乡二元藩篱,为区域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加快促进成渝双圈城乡融合的协调发展。
产业发展方面,进一步强化对小微企业的支持,促进小微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营造良好创业氛围,提升产业活力;以科技赋能产业,以创新驱动发展;发挥好成渝双核对资本的集聚优势,引导区域内产业与资金的高效融合。要重点强化对小微企业的培育,可充分利用四川省以往积累的“转企升规”工作经验,两地加强沟通,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各区县持续落实做好“转企升规”工作。坚持“放管服”改革,深化“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建立部门间协同机制,加强数据共享应用,再造业务流程,符合条件的通过变更程序办理营业执照及行政许可证件,实现“一窗受理、一张表单、一并审批、一证准营”。发挥好成渝双城在资本市场上对资金的吸引能力,积极推动双核产业链向区域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延伸,结合周边市(区)要素资源禀赋、市场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基础、总体比较优势,细化各市(区)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目录,优化重点产业项目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资源和要素在成渝两市之间自由流动。推进同质化中的差异化,促使产业结构同中有异,着眼培育壮大比较优势。
综上所述,健全成渝合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体系,推动成渝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科研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建设,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推动贸易发展,金融与产业进一步融合,构建高效分工、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动更顺畅、公共资源配置更均衡、生产力布局更合理,强化两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必将促进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打下坚实基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完整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4万+最新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