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来,中国政府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商务和金融协同更大力度支持跨境贸易和投资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小企业出海服务专项行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促进跨境贸易、投资高质量发展。
为深入了解中国企业出海现状、规划及法律支持需求,更好地为中国企业出海保驾护航,国浩律师事务所、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理购研究院以及埃森哲(以下合称“发起方”)联合发起“中国企业出海战略与法律支持需求”问卷调研。
本次调研共收集有效问卷95份,涵盖制造业、互联网、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多个行业。本报告通过数据分析,为企业及服务机构提供参考。
一、调研背景与目的
在全球经济深度融合与我国“双循环”战略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出海已从“单向引进”转向“双向开放”的新阶段,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撰写本报告的核心目的,在于系统性解构企业出海的底层逻辑、现实挑战与深层需求,为政府、企业及服务机构提供决策参考。具体而言,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维度:
1.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与国家战略的落地需要
当前,全球价值链重构加速,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23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1772.9亿美元,连续12年位列全球前三(数据来源: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202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累计投资超1.3万亿美元,推动基建、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项目落地。在此背景下,了解企业出海现状是把握全球经济格局变化、落实“走出去”战略的基础工作,有助于政府优化政策供给,引导企业规避地缘政治风险、贸易壁垒等挑战。
2.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内在需求
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与要素成本上升,迫使企业寻求海外增量空间。数据显示,超60%的调研企业将“国内市场饱和”“扩大市场份额”列为出海主因(见第三部分数据)。例如,制造业企业面临产能过剩压力,通过在东南亚设厂可有效降低关税成本(如越南享受欧盟GSP+关税优惠);科技企业则瞄准发达国家市场,通过并购获取核心技术(如中企在欧洲布局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此外,品牌国际化成为高端制造、消费电子等行业的核心战略,如某高科技企业通过海外本地化运营,在全球市场树立中国品牌形象。
3.应对复杂法律环境的必要准备
跨境业务涉及的法律风险呈现多元化特征,从合规监管冲突(50%企业遭遇)到数据隐私风险(25%企业提及),从劳工雇佣纠纷(33%企业面临)到知识产权诉讼(29%企业涉及),均对企业法务能力提出严峻挑战(见第四部分数据)。报告通过剖析企业在ODI备案、中间控股公司架构设计、跨境争议解决等方面的需求,为法律服务机构精准匹配资源,帮助企业构建全生命周期合规体系。
4.优化资源配置的决策依据
报告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占比达70.5%,成为出海主力(见第二部分数据),但其在融资渠道、法律资源获取上存在天然短板。通过分析不同性质、行业企业的需求差异(如国有企业侧重资源类投资,外商投资企业关注合规审查),政府可针对性出台补贴政策,律所可设计分层服务产品,投资机构可优化跨境资本配置,形成“政策引导一市场驱动一服务支撑”的良性生态。
综上,撰写本报告不仅是对企业出海浪潮的全景式记录,更是破解“走出去”痛点、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必要举措,对推动中国企业从“出海”走向“驻海”“强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