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冲刺之年,在经历了三年疫情冲击、全球产业链深度调整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各地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重塑竞争优势、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作用,纷纷把产业科技创新作为2025年的重点工作进行谋划布局。赛迪研究院根据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和部分省市工信系统的新春第一会,梳理了地方因地制宜推动产业科技创新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八类举措,以资借鉴。
一是强调原始创新和创新策源地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中、科教资源丰富的北京、上海等省市,积极落实中央政策,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汇聚、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比如,北京提出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央地协同创新体系,大力推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九大专项攻关行动”。上海提出“围绕细胞基因治疗、脑机接口、6G、量子计算、聚变能源等战略前沿领域,强化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带动性研究布局”。
二是服务产业需求带动科技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部分省份创新资源相对有限,但聚焦本地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等,集中力量攻坚若干关键创新赛道,构建“需求牵引创新、创新驱动产业”的良性循环。比如,贵州“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深入推进科技创新”,结合本地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着重开展稀土和萤石共伴生重晶石选冶、“无人矿井”技术装备研制应用等技术研究,加快建设特色科技强省。天津提出“以产业焕新带动科技创新、支撑城市更新”,一方面“统筹推动各具特色的创新资源密集区有序布点,重点建设医药健康、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产业集聚区”;另一方面“畅通拓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市场化‘握手’通道,更好为产业赋能”。
三是关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落地。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多地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创新和服务模式,并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政策或行动。比如,四川加快构建从创新成果发现、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推进“1+N”中试研发平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外溢转化。福建推动出台《福建省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条例》,用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和转化尽职免责等机制,探索“先使用后付费”“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等模式。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