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行业 IT 基础架构转型方案与实践.pdf

为了支持医院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转,医院IT基础架构团队需要借助有限的预算和运维人员,来满足近期需求和更长远的规划,而传统IT基础架构(SAN存储+SAN交换机+服务器)在这其中无疑是一个关键阻碍。

在传统T基础架构下,医院通常使用独立的集中式存储,基于昂责的专有硬件。独立存储需要一次性采购3-5年的用量,不仅首次投入大、扩容成本高,存储控制器的资源也较难扩展,存储的性能可能出现瓶颈,从而影响核心业务的运行效率。
同时医院可能存在多套独立存储,彼此之间是孤岛,没有形成存储资源池,存储利用率较低。

由于存在独立的SAN交换机和存储,机柜占用空间更大,可能造成机房空间紧张。IT管理人员也需要分开管理服务器、虚拟化、SAN交换机、SAN存储等,每类基础架构都是独立的管理界面,管理和运维复杂度高。同时,扩容和升级也比较麻烦,牵扯到停机以及数据迁移等,这也使得业务上线时间变长(建设时间超过一个月相对常见)。
如果医院希望建设更高的等保等级,例如电子病历五级容灾,就需要建设双活等存储的灾备方案。
昂责的存储以及双活导致高可用成本过高,使得很多情况下只有核心业务才有高可用,其他业务则没有相应的数据保护。
整体而言,为了更好支撑数字化应用,医院亟需进行IT基础架构的云化转型。同时为了满足政策需求,也需要进行国产化替代。两个转型任务为IT运维团队带来了双重挑战,需要新型架构满足业务与政策需求,降低运维负担。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