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并推动可持续发展,已经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中国新能源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新能源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发展需求也日益增长。首先,运维人员紧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其次,风电机组日趋大型化,大机组停机损失翻倍;同时,国家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平价上网、补贴退坡、电力交易等政策,影响发电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新能源运营需要更加关注成本、质量和效益的平衡关系。幸运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以其强大能力和无限潜力,推动着新能源行业的智能化革命。
在航天、汽车、手机等智能制造行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它们成功构建了“黑灯工厂”,实现了全自动无人生产,这一创新举措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时间的推移,“黑灯工厂”正逐渐成为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潮流的鲜活缩影。那么,新能源运营未来如何发挥新技术带来的生产力,推动行业高质量、规模化发展,实现电力运营“无人化”的“黑灯电场”?
我们期望实现“在电力生产过程中,所有的风光能量获取、发电转换、输电、电网连接、监控与运行过程均在无人的环境完成,无需人工操作,把电场交给机器和系统”的“无人化”场站。通过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智慧运营,实现新能源运营“远程监控、区域检修、分级管理、场站无人”的“无人值守”模式。
在此背景下,金风科技联合中电联风力发电分会、国华投资、大唐、三峡能源、中国电建、京能、嘉泽新能源、腾讯、海康威视等团体和企业,基于行业研究、调研分析、项目实践,共同提出了新能源业务与数字化融合、人与机器融合的双融合人机协同智慧运营模式,旨在研究如何通过机器替代人工,如何构筑开放的数字平台,加速新能源企业向场站“无人值守”运营模式转型升级,以满足新能源发展的需求,迎接未来的挑战。
新能源运营数字化转型机遇已经到来,宏伟画卷已逐步展开,需要行业内外合作伙伴携手共进,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共同谱写新时代能源发展新篇章。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本白皮书的关注和支持。
1.1 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新能源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中国,特别是在“双碳目标”下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下,新能源产业也将蓬勃规模化发展。然而,这种规模化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需求。
行业规模化高速发展
低碳环保是未来全球发展的主旋律,新能源行业是从能源供给侧实现低碳环保的重点发展领域。我国将坚定不移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同时,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kW以上。在此明确目标下,新能源布局与开发建设步伐正在加快,各大央企相继发布新能源装机规划,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风光大型基地建设与分布式新能源共同推进的格局正在形成。
机组大型化趋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发展,风电机组的容量逐渐增大,向着大型化方向发展,呈现出一个持续且不断加速的趋势。从历史数据看,从2012年,中国陆上和海上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分别为1.6MW和2.8MW,发展到2022年,中国陆上和海上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达到4.3MW和7.4MW,具体内容见下图: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
